手機看文章
黨的十六大以來,大同市緊緊結合自身比較優勢,面對資源型城市轉型實際,變壓力為動力,大力推進工業化轉型、城市化提升、生態化崛起、國際化拓展、科學化發展,以轉變促轉型、以轉型謀跨越,走出了一條具有時代特征、大同特色的發展之路。
統計資料顯示, 歷年來在經濟結構上,全市經濟總量中第二產業最高占到了70%以上(煤炭工業在其中又占到了70%以上);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60%以上,而第一產業卻徘徊在5%左右,11個縣區中有5個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縣域經濟僅占全市總量的30%左右。在經濟下滑的同時,大同市城市可持續發展也面臨挑戰,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大同市僅礦區、城區形成的兩大棚戶區居民就有20余萬戶,舉目所見,“貼面屋、連背房”比比皆是,缺少配套幼兒園、醫院、超市等公共設施,市區綠化植被稀少……雖然曾數度尋求突破,但卻一直未能邁過“煤炭依賴”這道坎,大同人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發展困局。
2002年以來,大同市緊緊結合自身比較優勢,全力實施經濟結構調整戰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轉變促轉型、以轉型促跨越,多舉措破解“轉型之題”。
從加快推動由傳統煤炭能源基地向新型能源基地轉變、由傳統文化大市向真正歷史文化名城轉變、由傳統老工業城市向生態工業強市轉變、由傳統商貿集散地向現代物流中心轉變的“四個轉變”開始,大同市以打造新型能源基地為目標,加快“煤都”高碳產業低碳開發步伐,建設新型煤化工能源基地,提高能源利用率,有效延伸煤炭產業鏈條;同時,大力發展裝備制造、現代物流、農副產品加工、現代服務業等產業,推進新能源、新材料和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依托豐厚的文化資源,著力推進文化興市,積極探索和實踐名城保護復興之路,逐漸形成以文化為靈魂、生態為保障、新興產業為支撐、宜居休閑為特色的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新格局。
十年來,每一個市民都感受著城市的變化,一幅幅美麗圖景、一串串喜人數字,無不展示著大同十年來翻天覆地的巨變。
工業經濟總量持續增加,工業實力大幅提升。2011年,全市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51.9億元,比2002年增加272.3億元,占GDP比重由35%提高到42%。經濟發展速度和效益較快增長。十年來,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532.3億元,年均增長25.6%;實現利稅總額130.4億元,年均增長19.5%。
農村經濟健康發展,設施農業初具規模。十年來,大同市農林牧漁總產值由2002年的29.3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84.5億元,年均增長9.9%。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全面推進。大同市以畜牧、蔬菜、雜糧、特色農業四大產業為發展方向,目前已有14個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項目;設施農業取得突破,新建成各類溫棚5.4萬棟;農業龍頭企業由80戶增長到150戶。
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投資結構逐步改善。十年來,大同市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達2712.1億元,年均增長29.7%。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投資比例由2002年的2.3∶48.8∶48.9 調整為4.7∶34.8∶61.5,而且近年來大同市依托園區發展平臺,積極推進裝備制造、醫藥、新能源、循環經濟、煤化工、新材料等產業,使其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
特色城市建設成效顯著,功能品位日趨提升。“十一五”期間,全市新建改造城市道路92條、建設大型橋梁4座,總里程225.05公里,為“十五”期間的11倍;2011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239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22公里,分別比2002年增加7818公里和458公里。城市生態建設取得大發展。近年來,全市先后建設了智家堡森林公園、環城綠化、十里河綠化、云岡峪綠化、文瀛湖景觀、采涼山森林公園、御河東西岸綠化帶等大面積生態工程。2011年,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共綠地三項指標分別達到43.42%、38.6%、11.89平方米,僅與“十五”末相比就增加13.25%、14.6%和7.29平方米;全市主城區累計供熱面積達3792萬平方米、集中供熱率為100%,市區供水普及率達到99.98%以上、水質合格率達100%,年處理城市生活污水2500萬噸、污水處理率達到86%;空氣質量大幅度改善,2011年市區二級以上良好天數達347天,比2002年的92天多255天。城市通信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全市郵電業務總量由2002年的9.9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26.2億元;固定及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353.7萬戶,比2002年的61.6萬戶增加了292.1萬戶。計算機互聯網絡用戶達到33萬戶,比2002年的7.5萬戶增加了25.5萬戶。旅游文化品牌打開新局面。幾年來,大同市以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為主體,以世界文化遺產云岡石窟和國家名勝風景區北岳恒山為兩翼,打造名城古都文化、魏遼佛教文化、邊塞衛戍文化、夏都休閑文化四大產業,有力地推動了全市旅游業的發展。十年間,全市旅游總收入由2002年的15.8億元提高到2011年的136.6億元,年均增長27%;接待國內、外旅游者由2002年的460余萬人次增長到1616.2萬人次,年均增長18.3%。
#p#副標題#e#
商業貿易興旺發達,服務業規模繼續擴大。2011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56.6億元,比2002年增加256.4億元,年均增長15.1%。2011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43123萬美元,比2002年增長7.7倍,年均增長27.2%。第三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從2002年的101.8億元上升到2011年的369.2億元,年均增長14.8%。
財政收入持續增加,金融運行健康平穩。2011年,全市財政總收入達到了162.3億元,比2002年增長了4.5倍,年均增長20.9%。金融運行健康發展。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由2002年末的364.9億元增加到2011年末的1870.2億元;貸款余額由2002年末169.4億元增加到2011年末的658.7億元。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十年來,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6151元增加到2011年的18914元,年均增長13.3%;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2年的1855元增加到2011年的4063元,年均增長9.1%。2011年末全市企業職工參加養老保險33.8萬人,比2002年增加11.8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128.7萬人,比2002年增加86.4萬人;新農合參合農民152.85萬人、參合率達到98.72%。2011年,全市衛生機構達到了3025個,比2002年增加1933個,醫療床位到了1.56萬張、比2002年增加0.44萬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達18624人、比2002年增加3402人。文化事業繁榮發展。2011年末,廣播人口覆蓋率達93.52%,電視人口覆蓋率達97.07%。十年來,大同市體育健兒先后參加多次全省運動會、全國城市運動會、全運會和亞運會等重大賽事并取得優異成績,特別是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實現金牌零的突破。
云卷云舒,春去冬來,如今展現在市民眼前的是一座文化韻味濃厚、工業門類眾多、服務產業云集的新型城市,而且在2011年大同市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800億元大關、比2002年增加了624.2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突破2萬元,比2002年增加了1.7萬元,人均水平明顯提高、經濟實力顯著增強,這也標志著大同市轉型跨越發展步入了一個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