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在大同市加快腳步進行城建規劃,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新榮區也步入了轉型發展的行列,堅持綠色發展,特色發展,建設更加繁榮的縣區市場。
出點子:壯大設施農業,走綠色發展之路
近年來,新榮區把設施農業作為種植業的主攻方向,加大有機食品、溫室、大棚建設力度。全區在去年建設日光溫室14棟、新建塑料大棚134棟的基礎上,今年又在堡子灣、花園屯兩個鄉各新增加100棟蔬菜大棚。同時,依托微型薯廠較完善的脫毒馬鈴薯種薯繁育體系,全力打造脫毒馬鈴薯示范基地,在已有6個噴灌圈的基礎上,新增3個馬鈴薯噴灌圈,畝產量達到2500公斤以上,總產量達到625萬公斤。大力發展以噴灌、滴灌為主的節水種植,全力打造綠色、特色、有機品牌,促進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
走進新榮區堡子灣鄉得勝、鎮墻日光溫室大棚基地,只見道路整潔,一棟棟大棚連成片;棚內各式蔬菜長勢旺盛。近年來,蔬菜種植業已發展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主導產業。為了真正形成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市場化競爭的蔬菜基地,同時,結合得勝堡古長城旅游開發區建設工程,籌建集冷藏、加工、包裝、銷售為一體的蔬菜、農貿批發市場,讓“得勝牌”蔬菜暢銷內蒙古、山西兩省區,近年來,該區大力籌資建設得勝、鎮墻日光溫室蔬菜基地,促進農民增收。
基地一位張姓種植戶為記者算了一筆賬,他說一棟大棚一年可種黃瓜或西紅柿兩茬,葉子菜一茬,年總產量15000公斤,第一茬上市在3月份,收入達八九千元;第二茬上市在7月份,收入達六七千元,這茬由于夏季氣溫比較高,延續時間也較長,到9月底或10月上旬結束,還可以種植第三茬葉類蔬菜,收入可達5000多元。一棟大棚除去種子、農藥、棚膜等支出,一年純收入達15000元。
鋪路子:發展特色種養業,增收巧打“特色牌”
與此同時,該區結合自身優勢,充分利用當地坡梁地多、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的自然氣候條件,大力發展以燕麥、雜豆、谷黍為代表的特色小雜糧種植,去年該區小雜糧播種面積達到19.6萬畝,產量達到1818萬公斤。今年,該區通過扶持榮康糧油加工廠擴大生產規模,提高榮康糧油精加工生產能力,完成日產20噸雜糧生產線建設。安樂莊有機食品種植規模擴大到5000畝,暢家嶺有機大蔥種植面積達到5000畝。
突出發展特色種養業,增收巧打“特色牌”,是新榮區為農民鼓足“錢袋子”的又一招。在上深澗鄉劉安窯村,該村黨支部書記李生財告訴記者,該村利用坡多草豐的優勢,大力發展飼草型養殖業。目前,全村大牲畜飼養量達120頭(只),羊飼養量達到1500多只。其中,年出欄100只羊以上的規模養殖戶已達8戶。“我們還成立了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輻射帶動農戶50余戶,去年全村養殖業收入達到80多萬元。”
該區以養牛、養豬、養羊、養雞為重點, 去年新建標準化養殖小區9處,畜牧業總產值實現30657萬元,畜牧業人均所得1113元。今年,該區在鞏固去年建設成果的基礎上,完成1個奶牛、1個肉羊標準化養殖小區擴建項目,新建1個商品蛋雞標準化養殖小區、3個商品肉豬標準化養殖小區,同時,大力扶持獺兔等特種養殖。
搭臺子:成立專業合作社,小生產對接大市場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成為農民增收的強大后盾。“以前我們種點兒小雜糧還得為銷售發愁,如今有了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和企業簽訂購銷合同,我們和合作社簽訂單,企業還給我們提供種子、化肥和優質服務,再也不用為種啥和銷售發愁了。”西村鄉許多農民對專業合作社的作用大加贊揚。
該區依靠科技進步、結構調整、市場拓展等手段,提高農業勞動生產效率,使千家萬戶的小生產對接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降低投入風險,提高生產效益。去年該區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30個,培育4個市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建立10個區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培育農民經紀人200人。截至目前,該區的專業合作社達到112家,初步建起1個區級物流中心和7個鄉級物流站,便民超市和放心糧油店達90多家,初步形成了快捷便利的物流網絡。
為了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該區還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通過打井、修渠、平田整地、蓄水、控水、增加水源等措施,擴大和改善灌溉面積,提高了農業灌溉用水系數,加快了農民致富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