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大同市的安居住房是伴隨著大同市“一軸雙城”城市規劃建設而展開的。大同市在梳理城市文脈的同時,梳出了一條條大道,一片片綠地,一片片公園,一片片文化景觀……高樓大廈皆被這一切裝點。但作為百姓來說,最關心孩子的上學,生病就醫。
大同市以“一軸”為中心,東西兩城依百姓居住區為核心,重新布局學校和醫院。為了方便百姓出行,在130條新修的道路上都延伸或新開了公交線路。一個擴大了數倍的城市,要以百姓的宜居、利居、樂居為前提!
棚戶區改造居全省前列
這個秋天,大同市在建的保障房356.25萬平方米、39609套在收工之中,2011年新安排的222.35萬平方米、23286套住房在陸續開工…… 這是大同市委、市政府在“十一五”期間在住房建設上向百姓交的答卷!大同市廉租住房建設、經濟適用房建設、城市居民棚戶區改造均排名全省第一。
目前,各地公租房建設大體上有三種開發模式:第一種模式,由政府出地、政府投資、政府管理;第二種模式,政府劃撥土地,吸引社會機構來參與建設,即:政府出地,企業出錢;第三種模式,政府拿出一部分土地,這部分土地是定了性的土地,它的用途就是建公共租賃住房。
讓各類企業,無論是房地產開發企業,還是從事其他行業但是用工比較集中的企業,以及其他機構投資者,由他們通過市場方式取得這些土地,然后自己去建設公租房,并擁有這部分公共租賃住房的所有權。
公租房建設資金來源大體有十種模式:中央和省專項補助資金、財政年度預算安排資金、年度土地出讓凈收益提取10%的廉租住房保障資金部分、住房公積金增值收益用于廉租住房保障的資金、直管公有住房出售歸集資金、出租公共租賃住房及經營公建設施回收資金、住房公積金項目貸款、商業貸款及投融資方式納入的社會資金、社會捐贈及其他渠道用于公共租賃住房建設和管理的資金。
讓百姓真正住的起房
在大同市,還有工礦棚戶區的進城和城市棚戶區要出名城保護區安置的問題。為了有利于群眾在熟悉的社區圈選擇安置房,城市棚戶區改造規劃選址,選在名城保護控制范圍外周邊的黃金地段,東南西北布局。
如城市棚戶區在城東五處安置區,均選在沿御河生態園、大同城市房價地價最高的黃金地段。地價高達每畝400萬元,房價每平方米5000元。在這樣的黃金地段,政府舍得拿出來做安置房,犧牲了一點財政收益,換來了民生的根本改善,把好事真正辦在民心,貫穿了執政為民、民生為本的指導思想。
大同棚戶區改造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包括土地劃撥、稅費減免、城市配套等,概括起來五句話:零成本以舊換新,優惠價保障住房,成本價以小換大,限制價讓利于民,市場價求大求好。
盡管安居住房全是高樓大廈,但百姓更關心的是房子的質量和基礎設施的優劣。大同市要求達到四條標準:基礎設施配套,城市功能完善,生態環境良好,居住品質提升。#p#副標題#e#
按國家建設標準,滿足冬至日至少兩小時的日照要求,嚴格控制容積率,多層控制在1.37,高層控制在2.76。在市中心,擁有一套質量一流、設施一流的房子,百姓住在里面才不 “鬧心”,而是舒心。更主要的是這樣的房子才有增值空間,一住進去心里就因這份“財富”踏實了!許多入住戶感嘆這是為自己的未來買了“保險”!
共同實現和諧發展
到“十二五”末,大同市保障性住房總體思路是徹底解決城鎮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計劃建設保障性住房1006萬平方米,180624套,計劃總投資147.9億元。其中:廉租住房新建451萬平方米90080套,計劃投資67.65億元;經濟適用住房新建240萬平方米36312套,計劃投資33億元;公共租賃住房新建315萬平方米54232套,計劃投資47.25億元。
解決棚戶區群眾的住房問題,實質上是解決弱勢群體的生存問題。為了避免貧困人口集中在一起,形成新的棚戶區,市委、市政府在改造區配建了不同檔次的住房。在具體實施中把握兩條:一是在棚戶區改造安置范圍內,一半用于安置,一半用于市場開發。二是在開發商開發的商品房中配建棚戶區安置房,促進片區融合,實現和諧發展。
三年時間,如此大規模的拆遷、改造、安置,卻沒有引起大規模的上訪,可見大同市委、市政府真正把百姓對住房的企盼及對生活的夢想來了個集中實現,這個“集中實現”真正是支撐“安居大廈”的基石!
如今幾條大道就在小區附近,不遠處,就是大同市新的商貿中心,托起了這一片將住進10萬戶、30萬礦工家屬未來的生活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