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娃”,是由多個同樣的空心木娃娃一個套一個組成的一種玩具。外資“套娃”游戲,是指在一家實體公司外面套一家或者幾家離岸公司的殼,通過離岸公司間的交易,套利離
場。
“殼”——圈內人這樣稱呼那些被用來在海外間接持有國內某一項目的公司,通常這又被稱作“離岸公司”。外資通常持有的離岸公司包括在開曼群島注冊的離岸公司、英屬
維爾京群島注冊的離岸公司以及少量香港注冊的離岸公司。
對于這種利用離岸公司投資國內房地產項目的途徑,監管部門早在2006年7月就發布了“171號文件”,禁止沒有在中國內地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的外資企業購置境內物業。
2007年的“50號文件”也通告,限制境內房地產企業在海外的稅務天堂注冊成立控股公司后變身為“假外資”,再把離岸控股公司的股權出售。
可是這些殼呢,實際并未因此銷聲匿跡。限外政策的嚴格執行,一方面確實大大控制了持有內地房地產項目離岸控股公司的增加,但也大大增加了已獲準投資內地房地產離岸
控股公司的需求。而在2006年以前,外資就已經在海外持有數目蔚為可觀的“殼”。從《2010年中國跨境資金流動監測報告》來看,外商來華投資的來源地中,港澳臺地區及英屬
維爾京群島占比較大,其中英屬維爾京群島的外商直接投資占比約為13%。事實上,通過為實體公司套上三層、四層甚至更多的“殼”,或者利用兩家離岸公司再合作成立新的“殼
”,以權益轉移的方式,就可間接實現外資對國內房地產項目的投資。
外資絕對不怕“麻煩”:因為他們最擅長、也最喜歡玩這種把戲。一家有外資背景的房地產企業負責人明確指出,過去一段時間以來,通過對“外殼”公司的操作,部分早期
投資者已經陸續套現。從時間周期上看,這些外資的投資回報周期已經縮短到5年左右,而這種能夠實現“快進快出”、避免審批的套現方式,自去年起較為明顯。
一位港戶外資地產投資經理指出:“外資賭人民幣升值絕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也不僅僅是通過房地產,實際上各個行業都有,都是投美金回收人民幣。他們在乎的不是價格而
是時機。”以前認為房地產價格不跌,外資不會走的想法是有失偏頗的。在外資的算盤里,除了投資回報率、利差之外,還有匯差。隨著美國經濟的復蘇,部分海外資金回流歐美
等發達經濟體的可能性也在增加。最起碼從去年開始到現在,可以看到的是,摩根士丹利已經將上海浦東莎瑪世紀公園服務式公寓項目出手,高盛也將其持有的上海花園廣場虹橋
公寓[最新消息 價格 戶型 點評]項目出手等等。
上一篇:樓市調控滿一年房價仍高 37%平均毛利屬偏高
下一篇:發改委公開點名通報央企似乎動真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