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摘要:2013年大同市日新月異,強化林業生態建設,提高國土綠化水平。認真開展國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和省造林綠化六大工程,搞好鄉村綠化、通道綠化,形成多主體、多層次、多形式的造林綠化格局。政府規劃建設全市十大工程。
2013年全市十大工程
名城復興工程
目標:加快建設魅力城市
路徑:古城承載著夢想,新城寄托著希望。2013年,我市將繼續大力實施推進名城復興工程,把古城修復保護好,把新區規劃建設好,把名鎮名村風景名勝區保護利用好。建好特色城,打好文化牌,提升大同的知名度、美譽度和競爭力。
嚴格規劃的制定實施。編制完成古城修復保護規劃,加快御東新區規劃編制報批工作,加強各類規劃的編制實施,實現在規劃指導下的可持續發展。
加快古城修復保護工程進度。推進展覽館平移和聯通公司遷建工程,完成西城墻修復,力爭實現古城合圍。推進代王府、四牌樓、魁星樓、東南部民居(含鼓樓東街)等修復工程和云岡石窟五華洞窟檐保護及巖體加固工程。
以國際太陽能大賽為契機,加快御東新區建設。建成24條36.35公里城市道路,建成太陽宮、比賽館和必要設施,確保大賽圓滿成功。基本建成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大劇院、體育中心。著力建設環境優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一流新城。要以賽事促城建、以賽事促轉型、以賽事促發展,向世界展示大同形象。并以此為契機,全力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打造國家級新能源示范城市。
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用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個金字招牌和古城這個重要載體,古城搭臺、文化打牌、經濟唱戲,激“活”古城。加強創意文化和會展文化建設。加快文化科技產業基地、工業遺址創意產業園建設,完善晉華宮國家礦山公園,形成創意文化三大支柱。組織好云岡文化旅游節等一系列文化展覽活動,擴大“中國古都,天下大同”的影響力。
百企強市工程
目標:加快建設經濟強市
路徑:堅持國有民營一起上,煤與非煤兩手抓,二三產業同時干,以園區為載體,企業為主體,項目為實體,煤炭為本體,大園區承載,大企業引領,大項目帶動,走出一條以煤為基、以煤興業、以煤興產、多元發展的路子。市和每個縣區都要選擇100家左右成長性好、市場前景廣、關聯度大的重點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充分發揮其示范輻射作用,帶動更多企業向好發展,形成國有企業頂天立地、民營企業鋪天蓋地、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縣域經濟充滿活力的發展局面。
重點推進大園區、大企業、大項目建設。加快裝備制造、新醫藥、新材料、煤化工等八大園區建設步伐,積極推動國藥生物疫苗、山西晉投黃酒、低質煤高效綜合利用循環工業園、新型紡織產業園等項目落地。華潤20萬噸啤酒、同煤60萬噸甲醇、陜汽專用車一期、振東一期、普德二期、國藥威奇達(含維敏)、玄武巖一期等項目力爭達產達效。同煤10萬噸活性炭、振東二期、普德三期、同達(含亞寶、威奇達光明)、惠瑞、星宇星火等項目力爭建成投產。保利協鑫2.5萬噸多晶硅和310兆瓦電站、同煤60萬噸烯烴、陽高TDI和ADI化工、靈丘300萬噸建材鋼、北京國潤天能300兆瓦風電供熱等項目力爭開工建設。同煤與中海油投資295億元、年產40億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氣項目,作為全省綜改試驗重大標桿項目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市最大的投資項目,已獲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的路條,要早日開工,加快建設。
確立“以煤為基、同煤為要”的理念,支持同煤集團等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東周窯1000萬噸礦井達產達效,馬道頭1000萬噸礦井竣工投產,力爭開工建設潘家窯1000萬噸礦井,盡快實現大同地區礦井產量穩定在1億噸的目標,沖刺世界500強。煤運、山煤、中煤等煤炭資源整合主體企業要加快整合礦井安全改造和產能提升,確保16座礦井建成投產,新增煤炭產量800萬噸。渾源縣所屬煤礦要盡快完備手續,確保安全,力爭年內達產。
加強重點工程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今年確保實現項目儲備9850億元,簽約1181億元,落地1090億元,開工1089億元,完成投資832億元,投產1039億元。通過開放抓招商,通過招商促開放,以商招商,以才引才,以一引十,以十引百,努力形成萬賈云集、群賢畢至的局面,千方百計吸引世界500強、全國500強等優勢企業投資我市。要盡快開放大同口岸,設立大同保稅區。
放開搞活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縣域經濟。要放開搞活中小微企業,凡是法律法規不禁止的都要對民營企業開放,凡是國家和省已放開的都要鼓勵發展。實施“百企強縣”戰略,對各縣重點培育扶持的100家左右有優勢、有規模、有特色的企業,要優先保障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縣域經濟快速跨越發展,努力實現縣域經濟三年翻番目標。發展縣域經濟,各縣區要由單打獨斗向區域合作組團發展模式轉變。要把國家和省關于綜改試驗、擴權強縣、扶貧攻堅等扶持政策研究好、爭取好、疊加好、運用好,充分發揮政策的集聚效應。要創新金融產品,通過發展小貸公司等多種方式,使農民貸款難的問題得到緩解。
加快發展服務業,推進三產繁榮。加快建設萬昌國際物流園區、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冷鏈物流園區、晉北大農機物流港和大同市保稅物流園區。打造特色餐飲品牌,建設迎賓街、北都街兩條特色餐飲街。支持金融業創新發展,積極引進商業名企,繁榮商貿市場。
百園立農工程
目標:加快建設農業大市
路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市的重點在農村發展,難點是農業增效,焦點是農民增收。要通過實施百園立農工程,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實行規模經營,強化農業、惠及農村、富裕農民。重點發展七大類100個園區,即:南郊西韓嶺、天鎮南河堡、陽高龍泉等20個千畝設施農業園區,大同縣西坪鎮黃花、陽高東小村鎮鮮食杏、廣靈南村鎮食用菌等10個特色種植園區,陽高、天鎮等縣的10個糧食高產園區,大同縣金森農牧、新榮森康、靈丘榮昌等20個標準化養殖園區,雨潤、華晟、京奧、東方物華等20個農產品加工園區,康園果蔬等10個億元農產品物流園區,渾源春潤、南郊楊家窯、陽高北農陽光等10個農業觀光園區,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農工貿一條龍的產業鏈。
加快園區建設進度,完善園區基礎設施。新增設施農業面積3萬畝,完成露露集團大同綠苑33萬噸杏仁露、2萬噸脫苦杏仁擴建項目,完成山西寶迪食品工業園主體工程,新發地物流園區建成運營,荷蘭瑞克斯旺種苗基地投入使用,晉北大農機物流港項目開工建設。大力推進農田水利、道路交通、供電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77.8萬畝雁同灌區節水改造,發展膜下滴灌農田3萬畝。加強種養結合循環經濟及生產技術所需的配套設施建設,提升園區項目承載能力。鼓勵農民依托園區興辦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類型合作社,創辦家庭農場。引導國有企業參與和支持農業園區建設。要利用好天鎮向北京東城區直供蔬菜、渾源與北京公司聯手經營兩大窗口和平臺,推動當地種植業和養殖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百校興教工程
目標:加快建設教育強市
路徑:教育關系千家萬戶,關乎子孫后代。在此,政府莊重承諾:學校建設不缺錢,再窮不能窮教育。我市要以改革、規范、發展為主題,以布局合理、體系完備、優質均衡、人民滿意為目標,推進教育改革發展。從今年起,每年選擇100所基礎條件好、輻射面廣、示范性強的各級各類學校,進行重點打造。
加快學校建設。今年要完成大同一中初中部、大同五中、大同九中、大同十二中、大同十七中、大同師范改造和市技工學校續建工程,推進北岳中學擴建工程,新建大同鐵一中、大同十中、市特教學校、同煤一中初中部、大同藝校和體育運動學校。各縣要重點辦好縣辦高中,吸附學生在本縣上學,解決生源流失的問題。加快標準化公辦幼兒園建設,今年每個鄉鎮都要建成1所以上標準化中心幼兒園。
規范辦學行為和招生制度,規范教師從教行為。改革中小學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教育督導管理體制。不斷提升學前教育規模水平,解決“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提升中小學信息資源應用水平,實現“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提升中小學運動場地建設水平,確保學生每天鍛煉1小時;提升普通高中教學裝備配置水平,達到省定標準;提升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水平,普及就業人員職業技術培訓。鼓勵發展民辦教育。
城鎮提質工程
目標:加快建設宜居城市
路徑:城鎮化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最大潛力和引擎。我市縣城規模偏小,建設水平不高,全省城鎮化率最低的縣在我市,尚不到20%。但一小時經濟圈的初步形成,為加速城鎮化創造了條件。我市城鎮質量和水平不高的問題并存,擴容和提質的任務共有。
積極創建智慧城市。實現城鎮化與信息化高度融合,加快信息化平臺和數字城管建設,建立“及時發現、迅速上報、有效處置、督促反饋”的長效機制,不斷提高城市精細化、智能化、科學化管理水平。
推進“大縣城”戰略。做大做強縣城,以“城中村”改造為切入點,以保障性住房建設為機遇,搞好縣城舊區綜合整治,加快建設路、水、氣、熱等市政基礎設施,辦好中學、醫院、“三館一場”等公共事業,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增強縣城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功能。促進人口向縣城集中、產業向園區集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向農村延伸。打造統籌城鄉發展的橋頭堡,實現就地低成本城鎮化。
加快中心鎮建設。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發揮資源優勢、產業優勢、氣候適宜優勢和交通便利優勢,培育建設一批集群發展型、新區建設型、舊區提質型、園區拉動型、鄉村旅游型等不同類型的特色小城鎮,加快城鎮組群發展。
城鄉安居工程
目標:加快建設康居大同
路徑:保障性住房建設是我市近年來受眾最廣、得益最多、成效最大的一項民生工程。要進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實現困難群眾保障對象全覆蓋。
加快推進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今年新開工建設1.9萬套、143.7萬平方米。繼續實行土地計劃單列,做到應保盡保。及早辦理工程手續,確保依法合規。加快工程進度,確保如期交工。已建成的項目要認真驗收,確保功能齊全,配套完善,質量合格。扎實開展住房保障管理年活動,嚴格落實保障性住房建設管理和廉政風險防控6+1制度,把保障性住房這項最大的民生工程辦好,確保建設好、分配好、管理好、居住好,實現人民群眾的“住房夢”。
實施三項改造搬遷,加快農村安居建設。開展農村困難家庭危房改造,嚴格對象認定、資金監管、質量監督、目標考核,今年完成1.2萬戶改造任務。開展農村住房抗震改建試點,堅持規劃先行、農民自愿、統一組織、成片推進,今年完成4000戶改建任務。繼續推進移民搬遷,今年完成搬遷4150人。
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以鄉鎮駐地村、中心村和文化景觀特色村為重點,通過政策疊加、資金疊加、項目疊加,爭取上級資金,加大投入力度,建成一批中心村集聚型、異地搬遷型、以企帶動型、舊村整治型、鄉村旅游型等不同類型的新農村,努力做到既建新房又建新村。#p#副標題#e#
收入倍增工程
目標:加快建設幸福大同
路徑:我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在全省排名第8和第9位,城鄉居民收入比小康實現程度低于全省43個百分點。農民收入水平低,是制約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因此,我們要把農民增收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計,多措并舉,補齊短板。
努力擴大就業規模。拓寬城市就業渠道,完成新增就業崗位目標,扶持創業3000人。轉移農村勞動力3萬人。建設市級綜合人力資源市場,建立市、縣、鄉、村四級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和就業信息服務網絡。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加強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技能培訓,幫助創業人員找到致富項目。
切實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把“一村一品”、“一縣一業”作為農民收入翻番的抓手,集中打造畜牧、蔬菜、雜糧等特色優勢產業,依靠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依法保障農民對承包土地占有、使用、收益等權利,通過落實惠農政策、加大以工補農、深化農村改革等綜合措施,不斷拓寬農民增收空間。
完善社會保障和公共醫療衛生體系。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完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和社會救助制度,提高社會保障標準。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水平,實現新農合、城市居民醫療保險全覆蓋,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生態建設工程
目標:加快建設綠色大同
路徑:加快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強化污染減排綜合性措施,提升環境質量。以電廠脫硝和重點企業環境綜合整治為突破口,減小PM2.5貢獻值,確保空氣質量達到國家標準。進一步加大御河、甘河、十里河、口泉河等流域整治,建設流域生態走廊。加強生態鄉村建設,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工程。
加大節能降耗工作力度,淘汰落后產能。抓好全市58戶省定重點節能企業特別是14戶重點用能企業能耗監測監控。加快實施2013年省定重點節能項目。加強淘汰落后產能督查調度,抓好高耗能落后設備的按期拆除。完成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30萬平方米,新建建筑節能標準執行率達到100%。
加快創建國家園林城市。高標準建設城墻周邊景觀工程等大型公共綠地,廣泛開展公共游園、小區和單位庭院等綠化。建成景觀適宜、布局合理、綠量達標、富有特色的綠地系統。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大力推進省級園林縣城創建工作,力爭實現省級園林縣城“零突破”。
強化林業生態建設,提高國土綠化水平。認真開展國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和省造林綠化六大工程,搞好鄉村綠化、通道綠化,形成多主體、多層次、多形式的造林綠化格局。今年完成造林31.4萬畝,確保全市森林覆蓋率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
城鄉清潔工程
目標:加快建設美麗大同
路徑:我市要以城市治“五亂”、農村治“四堆”為重點,扎實推行城市環衛管理精細化、農村環衛保潔常態化、城鄉垃圾處理一體化、環境衛生服務均等化,實現環境衛生保潔城鄉全覆蓋。鼓勵縣區創建國家和省級衛生城市。
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治理。以車輛亂停、攤點亂擺、垃圾亂倒、廣告亂貼、工地亂象和背街小巷、老舊社區、城中村為重點,全面治理城市環境,實現市容市貌提檔升級。今年要創建一批環衛保潔示范街和容貌示范街。
大力開展鄉村清潔工程。選擇一批重點村,以柴堆、煤堆、糞堆、料堆清理為主要內容,按照“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垃圾收運處理模式,統一配備環衛設施與清掃保潔工具,統一調配使用垃圾清運車輛,統一選聘環衛監管人員,統一考核各村清掃保潔和垃圾清運工作,全面推進鄉村清潔,實現村容整潔目標,建設美麗鄉村。加快垃圾處理場建設,完成“縣縣有”任務。
平安創建工程
目標:加快建設平安大同
路徑:沒有安全穩定便沒有一切。我市將繼續嚴格落實安全穩定第一要務和第一責任,形成一把手抓和抓一把手的工作格局。切實抓好安全生產。堅持安全生產“一崗雙責”,強化政府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的落實,深入開展百日安全專項整治。特別是要采取果斷措施,堅決打擊私挖濫采,堅決打擊非法生產,堅決打擊違法建設。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保障人民飲食用藥安全。
完善治安防控體系建設。逐步實現天眼工程城區全覆蓋。對重點要害部位、治安復雜地區和城鄉結合部,實現全天候和全方位管理。加強城鄉社會防控網、街面巡邏防控網、重點場所防控網、虛擬社會防控網、技術視頻防控網、區域警務協作網等六張網建設,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實現打防管控一體化,增強社會治安防控能力和水平。
推進基層社會服務管理體系建設。實行網格化管理,建立“三級平臺”、“四級網絡”基層社會服務管理模式,完善組織框架、運行管理、信息支撐、組織保障四大體系,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創造平安和諧的生產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