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房地產市場的穩步上漲,房地產企業在全國范圍內開始大面積的拿地,動輒幾千畝的開發面積對于改善城市面貌,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太原為例,在2008年,只有恒大、富力這樣的大型企業在市場上通過招牌掛取得了千畝土地,當時眾多的業內人士和消費者對此都津津樂道,對即將到來的“大盤時代”給予了諸多期望。緊隨其后,一些國內知名的開發企業紛紛在太原破土動工,一時間,星河灣、萬達、當代、茂業、萬科等企業通過大手筆的運作將整個市場攪得風生水起。
猛然間提及“伴大款”這一概念,很多人都有些摸不著頭腦,不過如果換一個詞匯,你頓時就會心領神會,這就是“大盤時代”。在2005年之前,太原市無論是通過公開出讓土地還是通過別種渠道,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千畝大盤,由于沒有一線開發企業的參與,太原樓盤很多項目基本還處于幾十畝、上百畝開發的階段,社區規模、配套實施都沒有從整體上進行規劃。
李女士于2009年看中了一家項目,位置優越、價格適中,并且還靠近一家大型房地產公司開發的項目,銷售人員告訴她今后這邊的基礎設施將會很快建好,而且一些大型的購物場所也會進駐旁邊的項目。出于對未來預期的看好,她把家定在了這里。兩年的時間過去了,旁邊的大型社區已經入住,經常還有一些活動,李女士有時間也會去參加。
實際上,像李女士這樣購買大型太原樓盤旁邊的小項目的群體并不在少數,雖然他們所住的社區較小,但臨近大項目不僅能享受到一些基礎設施的便利,同時在價格上還要更加優惠。
其實這就是業內人士經常所說的伴生樓盤,即在一家大型房地產項目的旁邊出現一系列中小型樓盤,共享大型項目給區域帶來的諸多便利,很多人也戲稱為“伴大款”。從目前的發展來看,這樣的結合已經逐漸開始凸現,人們也習慣了這種現象。
在房地產發展逐漸成熟之后,市場競爭日益加劇,房地產企業必然產生優勝劣汰現象。一些抗風險能力弱、實力不濟的企業將正式的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以上市房企為首的一大批全國性地產企業,他們通過資本化運作、節約化管理在競爭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很顯然,太原房地產業發展到今天,已經基本確立了以外來品牌企業為主、本土企業為輔的格局,面向未來,實力和品牌是大勢所趨,也是樓市“大款”不可或缺的資本。
土地是房地產開發最根本的元素,沒有土地,再好的規劃都是浮云。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無論是大型上市房企還是本土實力雄厚地產企業,都在通過各種渠道搶占土地。以龍城大街兩側為例,目前已經基本沒有可供出讓的土地,都被各家企業拿到,分別進入了規劃和建設階段。
樓市泡沫,土地浮云,受此影響,太原市在大盤時代自然而然的產生了一些樓市“大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