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行住房制度改革的10多年里,中國房地產市場出現了超過民眾實際承受力的發展,這中間的原因雖然錯綜復雜,但我們還是可以尋找出大致的脈絡。地方政府將房地產市場作為拉動地方GDP的支柱產業,商業銀行將房地產開發商視為銀行信貸的優質客戶,房地產開發商熱衷于商品房開發并將其向投資市場引導,地方政府、商業銀行、房地產開發商達成了利益的共同訴求,這才使這個市場的泡沫越來越堅硬,越來越難以打破。
近段時間,不僅銀行信貸對房地產開發商的,股市對房地產上市公司的融資大門也已完全關上,這種政策取向在某些地方的房地產市場上已經見到效果,一些房地產開發商的資金鏈開始繃緊,房價也出現了下行松動。但是,與這種個別現象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近期多個一線大城市舉行的土地拍賣會上,又頻頻爆出新的“地王”,而擔任主角的幾乎清一色都是以房地產開發為主業的央企。這說起來似乎沒有違反國資委的政策,但由這個跡象卻可看出,央企正在加強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壟斷,而一旦這種壟斷格局最終形成,房價便成了可以由壟斷企業一手操縱的“鐵板一塊”,民眾所期待的通過本輪房地產宏觀調控拉低房價的目的也就將完全落空。
針對媒體爆出的可繼續得到商業銀行房地產貸款的“紅名單”報道,銀監會于12月6日晚間作出了證實。“紅名單”的邏輯是房地產企業對央企集團的利潤貢獻頗多,而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潛力巨大,所以多數國企集團對“退房”并不熱衷,78家房地產非主業央企的“退房”工作一直鮮有進展。現在這份“紅名單”下發至商業銀行手中,銀行通過資金的收緊可以逼迫部分央企清退房地產業務,這將大大提高非主業房地產央企的“退房”進程。
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已經決定,將貨幣政策的執行方向從原先的適度寬松改為穩健。可以預期,隨著貨幣政策的調整,商業銀行的信貸將出現一定程度的收縮。但是,對于商業銀行來說,由于其利潤來源的主要途徑一直是賺取銀行存貸款之間的利息差,在加息可能越來越大的當下,銀行尋找優質放貸渠道的動力從來就不會減低。顯然,盡管房地產市場面臨調控的壓力,但它在銀行眼里是一個優質貸款渠道的特點是不會改變的。
在78家非主營房地產業務的央企和民營類資本等其他企業被切斷從銀行得到信貸支持后,16家以房地產為主營業務的央企勢必將成為銀行信貸的一塊高地,這份“紅名單”的出現更是從制度上保證了這16家央企繼續得到信貸支持的條件。央企在房地產市場上的競爭對手開始全面萎縮,只有這些“紅名單”里的企業能夠以氣吞山河的氣勢在各個城市繼續制造出“地王”,繼續充當地方政府“土地財政”的推手。
目前,銀行信貸全面收緊,房地產開發商通過股市融資的通道被切斷,不應該變異為給“紅名單”央企創造壟斷房地產市場的條件。作為主營房地產業務的央企,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各地的保障房建設中去,而不是處心積慮地成為房地產市場的壟斷者。作為商業銀行,即使是貸給“紅名單”央企,也有必要加強對信貸資金流向的審查,不能讓信貸資金成為這些央企制造“地王”、操縱房價的力量。
因此,要使房地產市場向廣大民眾預期的方向出現大的變化,不能僅僅對房地產開發商施加壓力,還應改變對地方政府和商業銀行信貸的政策導向。而從目前的調控政策來看,對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制度根本沒有觸及,銀行信貸雖然對一般房地產開發商已經收緊,但對央企的支持卻絲毫沒有改變。把近期各地頻頻出現的“地王”與流傳于商業銀行的這份“紅名單”聯系起來看,其間的邏輯關系已經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