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摘要:紫金礦業一波三折,在福建省上杭縣城紫金礦業總部前,巨大標牌上“打造高技術效益型特大國際礦業集團”的字樣,為企業資源綜合利用情況作出了最好的詮釋——這一國際知名礦企,正是通過科技創新,將原本被專家判了“死刑”的呆礦,逐步拓展成為全國有色行業的“老大”。他們的努力,得到了國家主管部門的肯定。2011年,在國土資源部、財政部共同確定的40家首批國家級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中,紫金礦業占有一席之地。

曾經呆礦變寶藏
早在1994年,歷經11年勘探后,紫金山金銅礦共探明金礦儲量5.45噸,但令人沮喪的是,金礦平均品位只有1.1克/噸,遠低于經濟合理可采品位。由此,紫金山被業內人士定義為典型的呆礦。作為革命老區同時又是國家級貧困縣的上杭,難道注定繼續“守著金山過窮日子”嗎?
站在礦山觀景臺上放眼望去,遠處的紫金山已被劈去一半。從山頂往下是一級級平臺,在最下部的采場,巨型電鏟、載重汽車正在忙碌作業。順著露天采場向左看,巨型堆浸場、尾礦庫、冶煉車間等,依次映入眼簾。
不了解紫金礦業發展歷史的人可能不知道,這座現代化的礦山,原本只是一個被專家判了“死刑”的呆礦。時任上杭縣礦產公司總經理的陳景河不信這個邪。
陳景河帶領技術人員,仔細研究礦石可選性,發現紫金山金礦品位低但礦量大,采剝比低,如果先采用國際成熟的全泥氰化提金工藝掘取“第一桶金”,再逐步創新工藝,有望讓呆礦起死回生。
不久,采用堆浸提金工藝,紫金建成了年處理5萬噸礦石的一期工程。在此基礎上,又獨創了“破碎—篩分—洗礦,細粒重選、炭浸,粗粒堆浸”聯合提金工藝,使傳統的堆浸工藝發展成為專門開發低品位氧化金礦的技術,并申報了專利。利用這一技術,紫金礦業金金屬回收率大大提高,生產成本直線下降,入選礦石的邊界品位一降再降,從最初的1克/噸一直降到了0.15克/噸。
科技創新,讓呆礦變成了富礦。經過四期工程改造,到2000年,紫金山全面實現露天開采,成為國內單體礦山保有可利用儲量最大、采選規模最大、黃金產量最大、礦石入選品位最低、單位礦石處理成本最低、經濟效益最好的黃金礦山。現在,紫金山礦的日處理礦石量能力達8萬噸,同時創造了日產黃金50公斤的紀錄。
紫金山除了有金,還有銅。采訪中,一位干部告訴記者:“紫金山是一個戴了頂‘金帽子’的‘銅娃娃’。”與“金帽子”類似,“銅娃娃”也是貧礦,平均品位還不到0.4%。紫金礦業祭出的法寶仍然是科技創新。他們與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合作,成功開發出適合紫金山礦石特點的“生物堆浸—萃取—電積”工藝,使銅的入選邊界品位降至0.1%,礦山的銅資源量一下子提高到300萬噸。
自公司成立以來,圍繞低品位銅金礦開發利用,由紫金礦業創新形成的混合類型銅礦床提取金屬銅的工藝、連續制備純凈金溶膠的工藝、封閉式電解槽、堆浸中的自流靜態吸附工藝、低品位氧化金礦選礦工藝、細浸染型金礦封閉式預處理裝置、敞口式非流態化固定床吸附裝置、應用含菌的銅礦酸性礦坑水從硫化銅礦中浸出銅的工藝等,先后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或實用新型專利,多項成果榮獲國家及部省級獎勵。
紫金的發展歷程,其實就是科技創新的歷程。
將資源吃干榨盡
在已經復綠的堆浸場上,一塊4米多高、鐫刻著“銅金及有色金屬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的天然巨石赫然在目。
自從被確定為國家級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起,紫金人更加看重以科技創新推動企業發展,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得到了前來參加國家級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中期評估的領導、專家們的充分肯定。
根據要求,示范基地建設主要包括三大目標:加大資源綜合利用規模,提高資源利用率,建設綠色礦山。圍繞這些目標,紫金示范基地在低品位金礦及含金廢石綜合利用,低品位銅礦資源綜合利用、環境整治,綠色礦山建設三方面建設“三大工程”。截至今年6月底,示范基地建設累計投入資金16.07億元,其中,2.8億元為財政資金, 13.27億元為紫金礦業自投資金。
目前,他們已提前完成中期目標。采訪時,記者看到一份紫金公司“中考”成績單:通過工程建設和工藝流程優化,共盤活金金屬量14.4噸、銅金屬量2.93萬噸、銀金屬量28.8噸;兩年來從銅浮選尾礦中共回收硫元素量10.3萬噸、鐵金屬量7.3萬噸;利用金礦尾礦制磚142萬塊,充填采空區26.93萬立方米;加強示范基地周邊找礦,新增銅金屬量56.43萬噸、鉬金屬量7.14萬噸。環境整治及綠色礦山建設工程于去年底已基本完成,礦區綠化工作正逐年推進。銅尾礦明礬石浮選工藝研究已獲突破,明礬深加工試驗研究進展順利,石英砂生產微晶玻璃、玻璃纖維、硅肥的試驗已經成功。
有投入才會有收獲。在科技創新上,紫金礦業一是“敢投入”,科研經費投入穩定在銷售收入的5%以上,項目設立均圍繞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進行;二是“善投入”,科研項目的設立,均以破解制約生產的問題為目的,實現了科研與生產的無縫對接。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作為國家級示范基地,紫金礦業在行業管理部門的支持下,編寫了《含金礦石全泥氰化浸金試驗技術規范》、《金礦石磨礦功指數測定方法》、《氰化堆浸提金工藝安全生產技術規范》、《炭漿提金工藝金回收率計算方法》、《金和合質金熔鑄安全生產技術規范》等5項黃金行業標準,現已通過專家審定,對于提升我國低品礦產資源的水平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把綠色鋪滿礦山
今年6月底的一天,在紫金山銅礦辦公樓前的汀江觀景大道上,上杭縣釣魚協會主辦的庫釣接力賽圓滿結束。50名選手經過幾天競技,共從汀江釣獲295斤不同種類的野魚,其中就有以對環境要求苛刻而著稱的黑脊倒刺鲃。而在釣魚比賽場地的背后,就是紫金山銅礦的選冶車間,再往上就是規模巨大的生物提銅堆浸場。#p#分頁標題#e#
這次釣魚比賽,無疑給紫金礦業“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資源開發理念,提供了一個最有說服力的注腳。
那么,紫金礦業是如何做到綠色開發生產的呢?
數據最有說服力。我們就用以下這些數據來說話吧:
環境整治。以“清污分流”為目標,紫金礦業按照礦區本體水質及功能區域,采取直接引流、分區分片治理的方式,建設排水、排洪設施。兩年來,共建設完成截洪溝約25公里,新增排洪硐約20公里。對礦區邊坡采取噴漿、噴播綠化等方式進行治理,有效減少了含銅廢石邊坡污染源及水土流失。對銅濕法廠廢水處理系統進行改造,使其處理能力增加1倍。進一步完善環保處理和在線監測系統,新增17個應急加藥系統,新增8個在線監測點,監測因子由原來的4種提高到8種。
節能降耗。通過優化各生產環節,并推廣應用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示范基地的露天采礦、選礦等能耗達到國內先進水平。2012年,紫金礦業集團母公司工業增加值能耗為0.1417噸標準煤/萬元,僅為2011年全國工業增加值能耗的7.7%。
復墾綠化。對礦區內可以復綠的地塊,及時安排綠化工作,兩年共新增綠地面積3946畝,種植的喬木、灌木、草成活率超過80%。利用荒山、排渣場、廢堆浸場改造的紫金山植物園、茶園、農業觀光園、果園和高爾夫練習場、礦山地質公園,現已成為人們旅游休閑的好去處。
礦地和諧。按照“企業、員工、社會協調發展”的理念,紫金礦業主動加強與周邊鄉村的溝通聯系,積極支持新農村建設,加大對基礎建設及公益事業的投入,形成了礦山、地方和諧共贏的良好局面。他們每年捐資1200萬元,設立“上杭縣80周歲以上老人生活津貼及孤獨生活補助項目”;投資近千萬元在當地鄉村建立老年基金,每逢節日對周邊鄉村60歲以上老人進行慰問;招收幾十支當地有資質的工程公司參與礦區生產建設,為農民就業提供了保障;資助上杭一中1600萬元改善教學設施;向當地教育基金捐資300萬元,并投入100萬元完善周邊學校設施……
科技創新,動力不竭;綠色和諧,永無止境。紫金礦業目前已是中國最具前景和最具競爭力的礦業公司之一,在福布斯2013年全球2000強企業排行榜中列第880位,在入選的金屬原材料公司中列第25位。2012年,紫金礦業的總資產已達670億元,實現銷售收入近500億元、利潤85億元,居全國有色行業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