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報道說,一些開發商向記者反映,目前開發商從民間借貸的年息大部分在25%~30%左右,有更高達70%左右的年息,或者5%~6%的月息,雖然貸款利率非常高,但在利益的驅動下,開放商也只好降低身份求民間借貸,以緩解錢緊窘境。這說明,房地產產業總是受到情緒主義的沖擊,而是在代人民幣升值受過。
很多人認為一些實業產業不去做實業,是房地產火爆惹的禍,問題在于,為什么房地產市場會火爆,原因還不是人民幣升值導致過國內產業沒法做了,壟斷產業民營企業又進不了,只好在房地產市場里“禍國殃民”。這些年來,多少大企業集團不都是擠破頭地進房地產產業里,很多人主要是看到了土地價格只漲不跌。當然,人民幣升值更是導致了資產價格的暴漲,在這樣的一輪一輪的上漲周期中,逐步脫離實業經濟。
在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中國資產價格,卻在成本的推動下,上演了只漲不跌的游戲。中國樓市的銀根和地根兩大壟斷造成的樓市扭曲,估計是整個國內價格體系最大的扭曲。一個使得資本使用成本高居不下,一個使得中國房價長期受到“土地財政”的長期“關照”,還有多如牛毛的稅費和各種各樣的潛規則費用,這些都導致中國樓價畸形的“繁榮”。而這些問題,卻被激化在買賣雙方的博弈之中:購房者一方面指責開發商黑心推高房價,一方面因為排隊買不到房說開發商黑心捂盤惜售。這樣緊張的買賣關系,實質上在某種程度上,是緊縮地根和銀根的真實映像。
2011年六月19日宣布人民幣匯改之后,我們就曾經多次指出,這是單邊升值。如今一年過去,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已累計上漲5.5%,同時,這也超出了很多人的3%的預期。
與此同時,正是外匯占款迅速導致貨幣增長的黃金時間,將整個中國物價推得已經不可攀登。中國房價并沒有因為嚴厲的房地產調控政策,有絲毫的撼動。雖然5月份中國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二手住宅價格環比(比上月)下降和持平的城市數量均比4月份有所增加。但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價格依然未現下滑。而且,二三線城市的房價在資金轉移的背景下,還有上漲的動能。
人民幣升值導致的資產價格上漲和成本上漲,這一邏輯逐步浮現,還有很多人在宣揚通過人民幣升值來解決通脹問題。很明顯,是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導致了大量的熱錢涌入,好像美國釋放出來的Q1和Q2不愿意進來似的,事實上,不僅前兩輪大量的游資進入內地,馬上還要實施的Q3釋放出來的金融資本,也要找出路。我們的樓市,已經成了金融資本戰場的橋頭堡。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從來就沒有搞明白,升值怎么遏制的通貨膨脹?除了導致大量的熱錢入侵和國內產業破產之外,從人民幣匯改以來已經升值了近30%,我們的樓價和物價卻翻了幾番了。我們多次指出,所謂的貿易摩擦都是在造勢,目的還是金融戰和匯率戰。國際資本之所以通過外匯占款能夠改變國內的貨幣供應狀況,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們的匯率沒有體現一丁點的靈活,體現的都是升值這一強烈意志。當前,中國樓市和中國物價雙雙熱氣逼人,甚至高利貸遍布整個民間經濟,連央視都在調查這些高利貸如何侵害中國實業經濟。
先遏制人民幣升值,這是治理國內經濟問題的第一步。如果任由所謂的“市場調節”而實際上是人民幣單邊升值,人民幣升值遲早會讓中國樓市和經濟,重蹈日本當年的覆轍。
我們必須要給房地產提供一個好的環境,才能保證房地產健康發展,如果什么產業都把房地產當作對沖紙幣貶值的工具,或者成為境外熱錢對賭人民幣升值的工具,那么,房地產市場是就難以擺脫各種各樣的捆綁利益難題,我們只好為中國經濟心焦、為中國財富心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