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這次調控,政府像是一個負責任的對宏觀經濟進行正常調控的政府嗎?絕對不是。
國土是連片的,房地產政策最忌諱的是,分區域區別對待。而這次調控的一個最大敗筆,就是把一線城市和二三四線城市,區別對待。到目前為止,一線城市的房價紋絲未動,人民日報看到的只是結構性下降,比方說,高端豪宅少有成交,普通住宅成交量占比由原來的大約60%提高90%,深圳甚至提高到95%,大多是關外的普通住宅成交,造成房價在數據上下降,實際上并沒有下降。
不僅如此,因為這樣區別對待的政策,造成三四線城市房價暴漲,很多城市房價在今年前4個月,翻了一倍,你說房價怎么叫下降?實際上,三四線城市政府鼓勵開發商漲價,漲得越多越好,根本不會理睬政府什么調控。
房價是貨幣現象。貨幣緊縮,其功效會倒逼開發商降價。但是,這種狀況的前提是貨幣真正緊縮。我們要問,央行貨幣真正緊縮了嗎?沒有,僅4月份,新增貸款7300億,前四個月,新增貸款3萬億。這些錢很多流向樓市。
不要說這些貸款的出處,我們很理解,絕大部分流向政府投資的項目,而這些政府投資的項目很多很容易拿到貸款,并且,大量的貸款閑置狀態非常嚴重,許多官員拿到貸款轉經他途,投向樓市。看上去緊縮,對有權的人來說,手上有大量的資金可用,什么地方最安全,樓市。因為土地價格被各級政府壟斷,他們可以控制房價,你還怎么降房價?
我們再來看看2008年房價為什么下降?2008年5次加息后,萬科等龍頭企業在杭州、上海、深圳、北京等城市不得已降價銷售,許多樓盤降價30%。當時的華南五虎和上海的綠地、綠城等品牌房企,資金鏈面臨斷裂。大量的中介公司關閉店面,中天置業老板攜款外逃,震驚市場。
深圳新房存量突破5萬套,重重壓力之下,不降價就會破產,才有了降價的可能。現在,深圳新房存量只有2萬套,開發商不僅沒有銷售壓力,反而想囤積居奇,怎么可能出現人民日報說的,深圳連續三月下降?
現在也是一樣,糾正政策是關鍵。三四線城市沒有任何權力可以特殊。對于政府在宏觀決策上的失誤,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可以糾錯。現行的政策,是不可以降房價的。現在,市場在和政府一樣在窮耗時間,往下拖。拖到什么,不知道,也許會拖到政府換屆。只要沒有出現一個開發商破產,就不可能有房價的真正下降。
開發商要問,倒逼政府加強樓市調控,政府還有什么招?問題都在政府,在各級官員。要管,就要管好各個城市市長,連市長都管不好,還什么倒逼?他們官商勾結,強行拆遷,炒賣地價,哄抬房價,問題出在哪里?政府是在庇護官員,慫恿貪腐,而不是愛護官員,保護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