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控房地產理所當然,但房地產限購應適可而止,否則,房地產將從權貴市場經濟轉向計劃市場經濟。
7月12號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房地產市場加強調控,其中包括嚴格實施差別化住房信貸、稅收政策和住房限購措施,遏制投機投資性購房,合理引導住房需求。已實施住房限購措施的城市要繼續嚴格執行相關政策,房價上漲過快的二三線城市也要采取必要的限購措施。
通常抑制投資投機性購房用信貸與稅收的辦法,提高房地產信貸成本以壓縮房地產金融杠桿,征繳房產稅以增加持有成本,征繳房產交易資本利得稅以減少房地產的資本利得。
限購則充滿中國特色,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部分房價上漲過高的一二線城市開始采取“限購”政策,限購在外地投資者占多數的大城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比如北京等城市,將一半以上不符合政策的購房者排除在房地產消費、投資群體之外。
限購令充滿了風險。
限購令不可能獨立而行,最明顯的負作用是,一線城市由于限購房價企穩之時,相鄰的三四線城市卻由于投資者蜂擁而入,房價節節上升。如廣州限價,周邊的清遠等地房價上漲;北京限價,周邊的河北小城憑借半小時、一小時經濟圈概念,房價扶搖直上。要想調控收效,最終限價必然推廣到所有城市,填平政策不同所造成的價格洼地。從金融角度來說,限購令是對民眾的資金用途進行局部管制,變相減少了貨幣的價值,從本質上來說,與商品短缺時代的憑票供應沒什么區別。有錢想買房,沒有本地戶口?對不起,有錢也沒用。因為買房認錢又認證。
長期實行限購令是房地產市場化的倒逼,雖然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存在種種問題,但一個好處卻讓房地產市場有了充分的生存理由,那就是,通過商品房制度使勞動者擺脫了單位人的束縛,推動了全國勞動力大市場的形成,商品房市場與全國通用的保障體制一道,成為中國勞動力大一統市場的基礎。
既要調控房地產,又不能走市場化的回頭路,最好的辦法是通過信貸與稅收辦法改良激勵體制,使投資者知難而退。貨幣泡沫與房地產泡沫的關系眾所周知,擠壓貨幣泡沫必然去除房地產泡沫,美國的次貸危機中狂熱的房貸與房地產價格的關系,將成為房地產市場的典型案例。
稅收辦法可以收到立竿見影之效。今年5月4日,我國臺灣地區公布“特種貨物及勞務稅(奢侈稅)條例”(俗稱“奢侈品稅”)。根據規定,奢侈稅的征收范圍涉及不動產、交通、保育、家具等方面,不動產短期炒作被課以懲罰性稅收:對一年或兩年內轉賣非自用住宅及空地的投機行為,分別課以15%和10%的奢侈稅。該稅收出臺幾天之內,臺灣房產價格驟跌10%。從6月1號開始奢侈稅實施一個月,雖然在通脹壓力下房價沒有出現大幅下挫,但相比去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房價飆升,漲幅下跌拜奢侈稅所賜。可見,不用限購手段,用奢侈稅等手段,可以獲得相同的調控結果。
我國以資本利得稅取代限購令正當其時。資本利得稅征收便利,在交易時根據標的價格的高低,按照不同的稅率征收。同時,還可以通過所持有的年限長短,對短期投機者課以重稅。資本利得稅與土地產權無關,而是資本利得密切相關,資本暴利重稅,微利少征,排除了許多不可化解的矛盾。如果是個人改善性必要住房,可以在征收之后返回,以實現公平征稅。
房地產資本利得稅可以實現居住正義。在臺灣征收奢侈稅之后。臺灣行政部門領導人吳敦義曾對媒體解釋說,奢侈稅針對的是房價被刻意炒作的不公平現象,那些手上可能有幾處不動產的業主在很短時間里轉手買賣,已成為臺灣房價高企的重要動力,政府若無法課征到這種快速累積的財富,是一種嚴重的不公。
取消房地產限購,可以鎖定龐大的貨幣流動性,可以建立統一的房地產、勞動力全國市場,而征收房地產的資本利得稅等,可以讓商品房市場成為中國保障房資金的源頭活水,可以讓房地產市場擺脫計劃時代的濃重陰影。
調控需要正確的激勵機制,而不是對行政權力的膜拜。由于地方政府依賴土地財政,由地方主導的限購政策等必然成為左右為難、自招失敗之舉。
上一篇:田步亮:房地產營銷時代的“雙贏”目的
下一篇:古洋齋:城市住房限購的關鍵在地方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