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體無個性成為城市化的通病,城市文化被平庸化的浪潮淹沒的時代,大同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文化坐標——“中國雕塑之都”。
為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大同的文化家底,為不辜負眾多學者、藝術家的期望,實現所有大同人的殷切企盼,大同人開始朝著心中的夢想堅實邁進。2009年6月,旨在打造中國雕塑之都的“新云岡計劃”正式啟動。
計劃中的內容主要包括,聘請國內外知名藝術家指導創作當代雕塑精品;創辦雕塑學院,為中國雕塑之都培養人才;建設雕塑藝術館,收藏國內外優秀雕塑藝術作品;深化城市雕塑空間規劃,將雕塑規劃與城市規劃融為一體,打造歷史和現代交相輝映的“中國雕塑之都”。
馮驥才先生將名城大同譽為“中國雕塑之都”后,外界開始以這一全新視角來重新閱讀、審視大同。2010年9月,大同市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和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藝術委員會正式命名為“中國雕塑之都”。
雕塑雙年展——古城的文化品牌
2011年年初的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上,市委副書記、市長耿彥波在闡述“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思路和任務中,提出的三句話中第一句就是“打好文化牌”,明確指出了要下力打造大同的文化軟實力,精心搞好民間藝術節、雕塑展、雙年展等文化主題節慶活動,不斷積累和壯大名城古都的聲勢,增強文化品牌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今年4月,國際雕塑雙年展落戶大同,可謂正逢其時。
“雙年展”是一個純粹的舶來詞,是許多國家采用的一種制度化的兩年舉辦一次的美術展覽形式。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博士孫振華說,雙年展是在全球化時代興起的,不僅是一個名稱,而且代表了當代文化的取向,強調和公眾的交流、對話,是對城市文化的打造、城市品牌的推廣,體現了一個城市的文化姿態。
2011年4月,中國雕塑之都2011中國·大同國際雕塑雙年展策展工作會議在我市云岡建國賓館舉行,策展會上確定了雙年展的主題是“開悟”。同時確立了一種理念,就是雙年展應將現代與傳統相結合,既要有藝術性,又要有包容性,在傳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既要表現當代藝術,又要充分考慮群眾的接受程度,力爭實現政府、社會、民眾三贏,從而把展覽辦成年輕藝術家走向成功、走向社會的起點,辦成藝術家成名的搖籃,辦成充分展示優秀藝術家成就的平臺。
對于一個城市來說,雙年展無疑是其城市名片上的燙金。而大同這次舉辦的2011中國·大同國際雕塑雙年展最明顯的特點是,這是國內第一個、也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完全以雕塑形式命名的雙年展。
談到這次和大同市的合作,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主任、雙年展總策展人黎明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換屆后的雕塑藝委會,想打造雕塑藝術的高端,從而喚起美協會員中雕塑工作者的學術意識和創作意識,恰好大同要打造“中國雕塑之都”,在現代經濟建設達到一定程度后需要大力發展文化,這一理念與雕塑藝委會的設想不謀而合。
黎明介紹,在業內及整個雕塑界,大家都把大同看作中國的雕塑之城,看作古典雕塑的一個重要基地。雕塑成為大同文化建設的支撐點,大同市對此也非常重視,決定從今年開始,每逢奇數年時,在大同舉辦雕塑雙年展,每逢偶數年時,舉辦工藝美術雙年展,持續10年之久。而“曾竹韶雕塑藝術獎學金”優秀作品展則將連續舉辦10次。這標志著中國美術界與歷史文化名城大同拉開了長期藝術合作的帷幕,這樣的活動如果堅持10年,必將對大同的經濟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
過去未來——古城文化在傳承
走進位于東城墻內的和陽美術館,記者留意到,除一進門序廳的天花板進行了裝飾外,其它展區的天花頂都裸露著原有的自然構架,風格粗獷而硬朗,古樸而凝重。
展廳內陳列的一件件展品,或古樸大氣、或時尚前衛,或栩栩如生、或抽象有趣。有的作品運用的手法和材質非常前衛,極具探索性和實驗性;有的作品運用率性的筆觸,既有兒童畫的簡潔,又有中國書法的潑辣,還有山水畫的寫意,呈現出豐富多元化的趨勢。據介紹,這些入選作品,并無流派的劃分,顯示了中國雕塑的多樣性與包容性。
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主任、雙年展總策展人黎明告訴記者,修復的古城墻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體現了大同的歷史文化特質;而參展藝術家都是青年才俊和活躍在雕塑創作領域的棟梁人才,他們的作品里有很多前衛、時尚的元素。于是,在這一刻,在這里,過去與未來,追憶與憧憬,從相向而馳到握手言歡。
上一篇:中國雕塑之都大同將展現劃時代的巔峰藝術作品
下一篇:大同市房地產業逐年火爆將成就行業發展新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