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最近幾天,我國北方入汛以來,包括大同在內的部分城市遭遇強暴雨襲擊,引發城市嚴重內澇,這個消息無疑讓人心情沉重,可以說,國內一些城市已經是“雨后習慣性癱瘓”,一下雨就成汪洋,正在成為中國城市的普遍頑癥。



臺灣作家龍應臺曾說過:驗證一個國家和城市是否發達,一場雨足矣──最好來一場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個小時,因為“它或許有錢建造高樓大廈,卻還沒有心力來發展下水道;高樓大廈看得見,下水道看不見。你要等一場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來。”龍應臺一向以一針見血著稱,關于下水道之分析,誠哉斯言!
現在國內諸多城市爭相建設國際大都市,大同也曾喊出建設中國最具特色城市,可謂風起云涌,遺憾的是,不少城市對所謂“國際大都市”的理解,除了高樓,還是高樓、高樓、高樓……有建筑師說過:一座城市地下建筑的投資,大約與地面建筑等量齊觀,而如果是建球場廣場的話,地下管網的投入可以三倍于地面。因為球場廣場更需要快速排水。下水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說高樓是一座城市光鮮的外表,而下水道,可謂城市的血脈。
只是,高樓看得見,下水道看不見,一些官員更愿意將錢花在看得見的、容易顯現政績的地方。他們更愿意指著一幢幢華屋大廈,自豪地說這是本人的功勞。如果遇到大雨襲擊,全城汪洋,他們或許會悻悻道:這是天災。事實上,因為下水道規劃失誤而問責的官員,目前還沒有。你只能嘆息,人心不古。
從“水漫大同”看巴黎“下水道博物館”
巴黎是一座海拔較低的城市,呈盆地地形,年平均降雨量642毫米,卻很少發生下雨積水引發的城市內澇災害。由于巴黎建有規模龐大、完善發達的城市下水道排水系統,重視自然災害預防和應急管理,設立風險預警系統,有效降低了洪澇災害的威脅。



上一篇:第十期市民大講堂—與孫悟空一起品讀西游文化
下一篇:山煤·凱德世家向SD中國組委會捐贈300萬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