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優化的布局和良好的規劃是城市建設的指南針。自2008年以來,大同一直按照“一軸雙城”的城市框架,把打通城市道路作為提升城市形象的重點,進一步完善城市交通路網,增強交通承載能力,改善群眾出行條件,使城市“骨架”變得更加通暢、明快。
據統計,為了改善城市交通,2008~2011年間,大同市開工建設道路共計143條,橋梁4座,頂進橋6座,排污工程1項,出口工程1項,總長度305.543公里。其中,御東新區道路共計32條道路,總長度117.902公里;御西共計93條道路,總長度153.299公里;裝備制造產業園區、第一醫藥園區、第二醫藥園區共計18條,總長度27.962公里。按照規劃,2012年正在建設改造道路達43條,共計93.36公里。
御河西路是大同市城市道路建設的“開幕之作”。這條原名為御河南北路的道路雖然是主干道,但車道較窄,好多地方的路面都已翻漿、破損。2008年,市委、市政府在實施城市六項整治的時候將其列入改造范圍。該道路北起109國道和208國道交會處,南到京大高速,全長約16公里,道路紅線50米,由北京建工路橋公司、北京市政建設集團公司、中交一公局第三公司承建。這條路一開工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全線分段改造;對周邊環境同步整治;給道路穿濕衣(水穩養護)……建成后,寬敞的車道、融入路中的綠化帶、新穎的公交候車亭等都讓人贊嘆不已。
飛架御河之上的幾座橋梁是城市的新亮點。全長1320米的南環橋擁有三座從西到東、由低至高的無背索斜拉拱塔,象征著北魏、遼、金時期的鼎盛風華,同時也期許著大同市經濟建設節節高;全長670米的北都橋穹窿拱架相映成輝;全長1620米的興云橋以“大同古都”為主題;全長1520米的平城橋以云岡石窟古建筑為基調,糅合了歷史傳統造型圖案符號,四座橋形態各異,美輪美奐,由南向北依次雄跨在御河上,與御河東路、御河西路形成平面交叉銜接,成為連接新區、古城的重要通道。再加上原有迎賓橋,極大地改善和緩解了市區通往御東新區的交通壓力,對進一步優化城市功能布局、拉開城市框架、加快城市建設東移步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緊接著,迎賓街、魏都大道、云中路、南環路、西環路等一條條通衢大道展現在人們面前。御東新區道路網在這幾年快速形成,御河東路、文瀛路、興云街、云州街等縱橫交錯的道路寬敞通達,為新區發展奠定了交通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新建、改擴建后的道路實現了多車道運行,實現了人車分離。快速便捷的路網體系,拓展了群眾的出行半徑,更大范圍地實現了公共設施和服務的成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