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調控之中,先不論結果,“地方問責”的新方式,讓各地在調控細則的出臺和創新上爭先恐后。雖然精神可嘉,但是誠意卻欠奉。各地政策的大同小異,面對國家的調控措施,開發商仍如魚得水,似乎沒有受調控的影響。
近日,有一則小新聞引起了筆者的關注。在重慶市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審議了《重慶市城鎮房地產交易管理條例(修訂草案)》三審稿。結合二審稿,三審稿修訂了不少內容:房屋買賣中,每一套房子的建面、套內價格都要在合同中標明;沒得產權證的房子,不能拿來出租;開發商賣這套的預收款,不能拆東墻補西墻,用于其他項目的建設資金等等。
現實生活中的狀態多是,若是業主真的遭遇“辦證難”,多半是忍氣吞聲,纏著開發商去辦證,何曾見過“有閑有精力”到去和開發商打官司辯理的?而至于“退房”,在目前房價的情勢下,想必是開發商更樂于辦的吧。
另外一個欠考慮的是,不讓沒產權證的房子拿來出租———對炒房投資者來說,根本不靠出租來收益。而對于保值的買家來說,一個簡單的分析是,在目前的大環境下,除了減少租賃市場的供應量,滋生了更多的“黑合同”,還真看不出對租賃市場有多大的幫助。
回過頭來,看看這個交易條例草案。應該說,“辦證難”絕不會是一個地方的特色。而各地的房管部門也常年把這事當成大事來解決。應該說,重慶這一條例草案的出發點還是好的,為的是督促開發商擔責,盡快的幫業主把房產證辦下來。
但是,提出了問題,解決的卻不夠透徹,只是說了“購房者想要出售房子,卻因為開發商的原因,沒能及時進行房產權屬登記,導致不能交易。因開發商原因影響房產證辦理,由此造成的損失,將由開發商按合同約定的條件賠償;合同中要是沒有作約定,開發商除了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購房者還可以要求開發商退房,解除買賣合同關系”。
貌似公平,可是面對強大的利益集團,小業主如何要求賠償,誰來監管,政府部門如何配合卻閉口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