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大量上市房企僅完成了不到全年業績目標的30%,很慘;而截至6月15日,不少地方政府近半年的賣地收入僅僅去年全年總量的約20%,更慘。另有監測數據顯示,1-5月128個城市土地出讓金總額約6659億元,相比去年同期下滑5%;住宅土地出讓金約5193億元,同比下滑14%,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下滑幅度更為明顯。
之所以土地市場喪失了昔日爭當地王得瘋狂,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企業資金鏈的緊張,特別是限購令使得資金回籠減少,企業囤錢以防止出現2008年的那種危機。
記得去年各級地方政府很風光,光土地出讓金就賣掉2.7萬億。然而,時過境遷,如今土地市場最近開始蕭條,地方政府的收入開始銳減。土地爺不給力,各地市長或又到了到處奔走找錢的時刻了。
對于地方政府而言,今年一方面財政收入減少已經成為定局,但是,任務卻是結結實實的提升上來,他們還要面臨著眾多的保障房建設的任務。昔日欠債發展的模式,也遭遇到銀根收緊的瓶頸,因此,今年地方政府注定要成為備受煎熬的一年。不僅如此,土地出讓金還要有一定的比例,分給教育方面,粥少僧多的局面,正在形成。而且,地方債務數額巨大,很多也要依靠土地收入來還債。
因此,土地市場一旦真得蕭條下去,并形成下降的趨勢,那么,一系列的問題就會爆發,所以,最近房地產調控政策的走向很微妙:一方面,因為大部分人都認為房價已經很高。也認為一部分城市房價高的離譜,雖然這里也有堅實的支撐,但是,對于普通民眾的購買力確實很高。這就要求,房地產市場需要調整,才能防止整個系統的風險爆發,才能防止市場整個體系的崩潰;另一方面,地方土地財政也是現實訴求,如果真得斷掉地方土地財政,那么,也可能出現更致命的系統性的風險,特別是金融系統。因此,政策走向,正在成為問題的關鍵。
在高地價的基礎之上,對待房價,管理層和購房者也得從理性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問題。中國現階段房地產的強勁需求是歷史階段的必然現象,這個時候人為地壓低房價,只能是增加有效需求。特別是如果任由面粉漲價,在中國這種供需嚴重失衡的背景下,壓低商品房價格不是治本之策,也很難真正壓低房價,2010年前每次房地產政策出臺后房價報復性上漲就是明證。不增加供給只壓抑房價反而制造出更多的有效需求,僧多粥少局面根本就沒有改變,而且還因為土地成本增加導致價格剛性。
更重要的是,高地價已經引起了房價的棘輪效應,房價只能往上走難以往下調整。為什么很多開發商也希望房價回調一下,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現在本來作為資源的土地價格,已經高的離譜了,面粉漲價給面包商們帶來沉重的壓力。
對于土地財政,確實不能過度依賴。這些年出現的因拆遷導致社會問題叢生,已經指出這種模式,開始出現老化的征兆。在土地財政上,一些地方政府最核心的做法是土地整理,就是政府運用行政權力把集體所有或其他用途的土地整合后,進行招拍掛,價格就會翻幾番。土地財政屬于預算外收入,又叫第二財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讓土地使用權的收入來維持地方財政支出。地方政府作為開發商和農民土地或者拆遷戶的中介,吸取巨額的壟斷利潤,這些壟斷利潤都轉嫁到房價上來。
在當前銀根和地根都緊縮的背景下,很可能帶來一系列的沖擊,這些沖擊也是我們應當提前做好布局的。或許,離上一輪危機時,各地市長奔走呼告地方財政吃緊的景象,正在來臨,土地市場降溫可能就是一個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