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2011年全國新開工1000萬套保障房,是中央一再強調的“死任務”。然而,各地的執行進程引起了中央的擔憂。數據表明,2011年前5個月,全國保障房開工率只有34%左右。多數城市沒能按時公布信息,反映出他們還在糾結,估計是數據難看,“拿不出手”。
實際上,早在2011年2月,中國之聲和新華社等都曾報道:住建部已向地方政府下達“死命令”,所有分配完成的保障房年度建設目標任務,必須在今年10月31日前全部開工。現在延期一個月,既說明各地落實情況不樂觀,也反映出住建部的些許無奈與焦慮。
近段時間,保障房新聞頻出。6月11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石家莊出席部分省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會議并講話。6月9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要求,今年的1000萬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任務,是中央政府向全國人民的承諾,是改善民生的標志性工程,各地必須在11月末以前全面開工。
與之相聯的另一則新聞是,住建部5月10日下發的《關于公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信息的通知》要求,20個工作日內,已確定年度保障房建設計劃的地方政府,應公布保障房建設計劃、開工和竣工等相關信息。結果截止最后一天只有少數城市公布了相關信息。
這一情況到底多嚴重?其實,并沒媒體炒作的那么糟糕。保障房的開工進度每年都相似,上半年主要做準備工作,籌資金、找土地、落實開發企業等,下半年才是集中開工期。去年央視網曾有報道,去年1-11月份,全國保障房開工率只有70%;但最終全年結果是,超額完成了590萬套!由此可見,2010年12月很多地方政府“臨時抱佛腳”,拼命趕工期。2011年前5個月的開工率比2010年同期明顯提高。
但是,2011年面臨的難度,確實遠超2010年。首先,指標大幅度提高,2010年全國計劃新開工580萬套,2011年提至1000萬套,增幅居然高達72%。這些指標,都得用錢、地、人、力等堆出來,面對這么大的壓力,地方政府不可能不著急。
其次,隨著嚴厲的房地產調控,20112月以來,全國樓市明顯降溫,尤其是一二線城市房屋成交量大幅下滑。與之相伴的是,土地出讓金亦出現萎縮,莫尼塔監測數據顯示,1-5月,128個城市土地出讓金總額比2010年同期下滑5%,其中住宅用地下滑14%;一線城市表現突出,比如北京和上海分別下滑56%和37%。土地出讓金和房地產相關稅收,一般占地方財政收入的40-70%,這必然影響到地方收入。
1000萬套保障房,既需要錢,又需要地,相較而言,資金缺口更大。按住建部的測算,中央投入約1300億元,地方政府須配套3700億元,社會機構投資8000億元。這其中,中央撥款不存在問題,地方資金捉襟見肘,社會融資面臨難題。2011年社會融資有兩難:一是信貸緊縮,雖然國家要求商業銀行的房地產開發貸款向保障房項目傾斜,但由于總體信貸額度偏緊,正所謂“大河沒水小河干”。
二是保障房投資建設運營的機制、體制尚不健全,阻礙了社會資金進入,比如當前公租房成了“重頭戲”,但公租房投資收益低、收回成本周期長,在優惠政策不明朗的情況下,一般企業哪敢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