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國風”盛行,中國傳統文化魅力重現。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建筑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一部分。說到建筑,我們通常想到的是至少有3000多年歷史的四合院。
咨詢電話:400 876 0352 轉 0257

實景圖
合院,又稱四合房。所謂四合,"四"指東、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圍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口"字便是庭院,院落寬敞,或植樹栽花,或備缸飼養金魚......可早起看庭院花開,晚歸聽側耳風聲。
林語堂曾對院落生活有過這樣的描述。“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園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

實景圖
①合院·天人和樂的居住文化
天人合一,藏風聚氣
中國人崇尚“天人合一”。故而中國建筑呈現出獨特的傳統風格:合院為宅,但中置天井,上通天,下接地。

示意圖
偌大中國,自漢唐以降,北方四合院、南方廳堂屋、福建山區的土樓、以及上海近代建造的石庫門房子,無不合院成宅,四圍成院。圍而不隔,內外相通,秉天接地,建筑和格局無不體現中國傳統建筑哲學中“藏風聚氣”的思想。

實景圖
貴胄私屬,文人樂道
所謂“民間多富宅,城中多貴院”。從“徽州大戶”“晉商大宅”,到北京的四合院,院子一直是中國富貴階層的居住符號,已經滲透在中國人的血液里,成為中國人居住形態的根。
陶弘景的“特愛松風,庭院皆植松,每聞其響,欣然為樂”,湯顯祖的“賞心樂事誰家院,良辰美景奈何天”,人文墨客對院落不經意間的吟唱,可見中國人骨子里對院子生活的難以釋懷。

實景圖
夢想人居,院落莫屬
中國人的合院里藏著豐富的世界,可以有“春有百花秋有月”之景色,可以有“笑看風輕云淡,閑聽花靜鳥渲”之心態。住在屬于自己的庭院里,可以感受院子里的詩畫情趣、含蓄蘊藉、古樸清曠,陶冶一份閑適心情。

示意圖
何處尋覓如此絕佳境地、理想人居?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前傍滔滔不絕的沅江,后倚綿延起伏的雪峰山,境內古樹參天,修竹婷婷,壽藤纏繞,花草芬芳,有石階曲徑、亭臺碑坊裝點,宛若仙境。

實景圖
大同府四合院便位于此,其合院不僅是一種境界與智慧的交合,更是氣派而雅致的建筑典范,當屬一處難得的棲所。
②合院·人與自然的相處藝術
大同府的合院,任一種格局既遵從傳統禮制,又富于變化,力圖將東方人與自然相依相融的意境之美緩緩道來。

示意圖
隨意推開一座院落大門,即可見一座工藝十分精湛的影壁,不僅僅有將主人的私密生活悉數隱于宅院之內的功能,還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
從大門到跨院,層層遞進,既彰顯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又在美學上營造出曲折有致、藏納風景的居住意境,一種儀式感不免從心底油然而生。

示意圖
如果說“合”是主人的面子,那么“院”就是主人生活的里子。夏天遮陰、納涼,冬天又可以采光、保暖、抵御風沙。既是入風口,也是出風口,通過自然的風壓通風,空氣更加清新舒暢。
院內各種植物,高低錯落,濕潤而充滿綠意的小環境,別有一番詩情畫意的韻味。天氣晴朗,閑暇時分,邀請三兩好友,一邊品茶一邊閑聊,豈不快哉!

實景圖
目之所及簡化繁復的雕梁畫棟、斗拱飛檐、花窗欄桿,都是統一提煉的裝飾元素,形成的符合現代審美品位的獨特裝飾風格,既傳達了明清建筑群的氣質神韻,又通過現代技藝的改進實現了功能與審美的突破;整體的質感和色彩,不是自然恰似自然,是人對名山大川的向往,是人對自然的向往。

實景圖
無論是在門、院、堂的起承轉合中,還是在花香樹影的更迭中,其間既不乏曠世大宅的禮儀威嚴,又透露出自然的靈性與柔情,看似簡單,實則深奧的建筑理法,真正實現了自然與人文的并濟之美。
③合院·興盛家族的靈魂歸屬
中國人講究以人為本,合院訴說著中國人世代相傳的合家團聚、和睦相親的家庭生活傳統和渴盼民族凝聚的心理。它的神髓就在于一個“合”字,將一個家庭的所有成員“合”在一起。

示意圖
因此院落,對于中國人而言,不僅僅是物理的空間,更是家的核心部分,自古以來,就流傳著“院和寧,家和興”的說法。有院落的地方,就蘊藏著我們對家最淳樸的回憶與情感。
合院 · 秩序
中國的民居住宅講究長幼親疏有序。大同府·四合院也不例外,其型制規整,關上大門,自成一統。站在合院中環顧,中間舒展,廊檻曲折,有露有藏。主間、次間、中堂、廚房,院子,大門,園林,一應俱全,格局巧妙,無一不合中國人起居的原則性安置要求。

實景圖
合院 · 回歸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不斷被推向更高更密的城市建筑,院落漸漸淡出了人們的日常。這對于庭院文化烙印在骨子里的中國人來說,其實我們更愿意和一家人圍坐在庭院中,賞明月,看繁花,收納一家人的溫馨時光。小橋流水、養花喂魚,這才是我們生活應有的標簽。由此,遁入大同府四合院,回歸庭院生活,才是我們的生活理想。

實景圖

實景圖
在大同府·四合院,一行一止,無論遛鳥、喚貓、撫琴還是品茗,都充滿生命的感動,讓追求格調和生活品質的您,多了一份超脫俗世的文人情懷,多一份闊達和淡然。
接待中心:大同·云州區南環東路(機場路)
品鑒專線:400-876-0352 轉 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