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摘要:從2012年12月份開始,周圍的同學、同事、親戚、朋友,前來探討買房問題的越來越多。而他們的核心問題全都是“房價是不是又要噌噌地往上漲了?”其實我們不難發現只要房價預期是上漲的,幾乎所有人都會坐不住。對于目前部分越漲越想搶的購房人來說,前車之鑒,不可不察。
盡管北京市住建委澄清北京沒有“恐慌性購房”,但是近一個月來,市場上“恐”“跳漲”的現象似乎有增無減,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從2012年12月份開始,周圍的同學、同事、親戚、朋友,前來探討買房問題的越來越多。而他們的核心問題全都是“房價是不是又要噌噌地往上漲了?”
與此同時,一些區域的二手房市場開始出現業主報價跳漲,而購房人的心態越來越慌。以通州為例,這個經歷過從每平米1萬元跳漲到2.7萬元,又從2.7萬元跌回1.3萬元的區域,最近二手房市場再次出現瘋長。筆者接觸到的某先生,不久前剛賣掉其在通州的一套房,一個月后他發現,同類房源的報價普遍上漲了20萬元,為此后悔不已。又有某女士,想購買新華聯家園一套43平米的二手房,房主在半個月的時間里,報價從88萬漲到100萬,買方最后決定作罷。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只要房價預期是上漲的,幾乎所有人都會坐不。簺]房的想要買房,有房的也蠢蠢欲動,只要條件允許就要再投資一套。而在賣房的一方,房主們也在焦慮地思考著是順勢成交,還是提價或者干脆等等再賣。
為什么在政策不變的情況下,預期發生了如此變化?有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是政府在過去的兩年里,只是不斷重復之前說過的話,因此在心理影響上,效力呈減弱的趨勢。而從實質性方面來說,調控措施對一部分人的影響也在減弱。例如購房資格的5年納稅和社保證明,剛剛出臺時,很多人被限制住,如今調控已經進入第三年,已經攢夠5年納稅與社保的人群與日俱增。
人們總是容易健忘,通州房價遭遇“腰斬”,僅僅發生在1年多之前。彼時高點搶購的業主,在調控之后的痛心疾首還歷歷在目。對于目前部分越漲越想搶的購房人來說,前車之鑒,不可不察。而要從根本上穩定人們對樓市的心理預期,還需要有關部門拿出更有效的措施來穩定樓市的預期,而不僅僅停留于頻繁“喊話”的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