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摘要:隨著清明節的到來,墓園土地問題再次引發關注。在土地資源緊缺的上海,市民半夜排隊等候買墓。
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近日發布的“殯葬綠皮書”——《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指出,全國人口每年死亡約800萬,并隨老齡化程度提高呈逐年增長趨勢,而全國大部分省份的現有墓穴都將在10年內用完。這份報告指出,由于土地資源短缺,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型城市很多公墓都出現墓地緊缺,開始限售墓位。
根據上海市民政局的監測,上海可用作墓地的土地捉襟見肘的情況這幾年愈加嚴重,全上海有7500畝土地可用作公墓,根據最新統計,目前已用去5500畝,僅剩下2000畝左右。上海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處長呂春玲透露,現有公墓資源估計還可以用10年,如果挖掘潛力,至少可以增加5年以上。為此,上海近日啟動制定節地葬鼓勵方案,鼓勵市民選擇新型節地葬。
上海市民:為買一個墓位忙活半年
2012年上海某墓園僅銷售65個墓位。每年11月初,是公墓一年一次銷售墓位的日子。有市民半夜12點就排隊守候,不到半天,65座墓全部一售而空。今年清明日,陳先生將為老父親掃墓。但是,提到買墓,陳先生大為感慨:“去年幾乎忙了半年。”
“故人都安放在顓橋寢園,去年剛逝去的老父親也希望和家里人安葬在一起。”2012年5月,父親過世后不久,陳先生就在張羅著給他到顓橋寢園買墓。但是,讓他意外的是,買墓位并不容易:一年只有一天賣墓,每次限量賣60余座墓,而且賣墓的日子遲遲未定。于是,每個月陳先生都要打電話到墓園銷售部,生怕錯過日子。聽說11月銷售墓位,陳先生馬上和兄弟姐妹分工排班,天天輪流打電話。買墓的那天,陳先生早上7點就趕到閔行顓橋寢園,但他前面已經有十幾個人在排隊了。
民政部:鼓勵城市建骨灰存放設施、少建墓地
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巡視員張明亮今年年初在“綠色殯葬研討會”上表示,我國殯葬改革的核心是以不占地或者少占地的方式來處理遺體或骨灰,現階段來看在城市鼓勵建設骨灰存放設施,少建墓地,可以達到少占地、節約土地的目的。
張明亮說,以湖北省武漢市在建的全國規模最大的骨灰存放設施——錦輝天堂文化生態園為例,該項目建設在垃圾場、亂崗之上,變陵園為公園,把觀光、休閑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提高了廢棄土地利用率。此外,民政部規定一個墓穴不大于1平方米,而這個項目一個骨灰格位只占用0.16立方米,既小巧又立體,與平面墓地相比,大大節約了土地,值得推廣。目前,江蘇省主要建設的也是骨灰存放設施,浙江省基本上已不批準新建墓地。這種殯葬模式國外也有,美國洛杉磯玫瑰山墓園就將墓地做成了旅游公園,而且收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