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土地收入下滑
在同策咨詢研究總監張宏偉看來,2014年以來,房地產市場供求進入低迷期,土地出讓金也呈現出增幅下滑的態勢,部分城市甚至出現土地流拍的情況,這將直接影響到地方的償債能力,甚至可能引發階段性的土地財政危機。
張宏偉對媒體稱,在目前分稅制格局下,地方土地出讓收益的一部分需要上繳中央,剩余的賣地收入則屬于地方的政府性基金,除必需用途外,地方政府對其余賣地收入支配權限較大。從這個角度來講,土地財政引發了各地的推地賣地熱潮。
中原集團創始人、董事施永青稱,大多數地方政府把還債的希望寄托于賣地,一旦房地產價格下跌,“借新還舊”就不再起作用。“新債融不到這么多錢,舊債就會出問題。”一位房地產私募基金負責人和媒體分享了一個真實的案例:他的一位朋友在南京拿了一個20萬平方米的商業項目,現在基本“死”在那里了。在他拿地的時候,地方政府告訴他,這個區域只規劃了他們一個商業項目。結果兩年后,周邊商業地產“遍地開花”。
上述在沈陽有項目的開發商表示:“現在不少地方政府在舉債方面的想法就是‘管借不管還’,在土地滯銷的背景下,一些前幾年大搞基建的地方政府甚至連償付利息都有困難。”面對著土地收入下滑和地方債務高企的雙重困境,部分地方政府已無法淡定。
包括南寧、蕪湖、宣城、銅陵、無錫、寧波在內的多個城市推出了直接或間接的“救市”政策。
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對媒體表示,對于一些地方政府的托市政策,中央默許的可能性更大,因為地方政府財政壓力比較明顯。過去,中央政府的貨幣政策比較松,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其他途徑找到資金,但現在,地方政府對土地的依賴度更強。
同策咨詢近日發布的《2013年45個限購城市土地財政依賴度》報告顯示,土地財政依賴度較高的(超過80%)13個城市,依次是杭州、佛山、南京、長沙、三亞、合肥、福州、昆明、濟南、徐州、寧波、溫州、成都。其中,杭州、佛山、南京、長沙4個城市超過100%,杭州以156.4%排名首位。
繼續賣還是斷供
據媒體梳理,面對著樓市、地市雙雙遇冷的現實,地方政府在推地策略上出現了明顯分歧。
杭州、上海等城市的土地幾乎“斷供”;成都、沈陽等城市仍在冒著流拍的風險大力推地;而以常州、連云港為代表的城市則大幅下調了供地總量。
一位資深業內人士認為,政府“惜售”土地,賭的是財政儲備與市場轉暖的時間長度,其中要害在于政府短期內不靠土地收入也能正常運轉。杭州、上海之前賣地收入豐裕,財政有所儲備,因此政府敢于賭一賭市場轉暖,也是正常的。
張宏偉表示,2014年國土資源部暫停對外發布全國住房用地供應計劃,改由地方自行公布,這將增加地方政府在土地供應方面的主動權。尤其是在供地量與節奏上,地方政府有可能會通過減少供地計劃、放緩土地出讓節奏、降低入市門檻等措施避免土地流拍,進而扭轉土地市場僵局,獲得更多的土地出讓金溢價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