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太原市目前的預制板房狀況如何?什么樣的預制板房需要改造?市民對老舊預制板房改造有何期許?記者就此進行了深入采訪。
預制板房從外觀上不好簡單區分,但基本建于上世紀90年代初期以前,以六層以下的房子居多。不過,市房管局相關負責人強調:“老舊預制板房不是根據樓齡或者外表破損程度來決定,必須經過相應資質的房屋安全鑒定機構進行安全評價或鑒定。應由產權單位申請,市防震減災局進行抗震性能鑒定,城鄉規劃局把關,國土、房管等部門按照規定程序和權限進行認定。一般來說,老舊預制板房屋應是那些抗震性能低、質量差、基礎設施不配套、安全隱患大的預制板房屋。”
以預制板構建房屋的建筑方式,在上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曾被大力推廣。可是這種房屋的抗震能力較差,萬一遇到稍大的地震,后果將不堪設想。目前,我市老舊預制板房占到全市房屋總量的一半左右,而我省又恰恰處于地震多發帶。如何對預制板房進行改造和加固,成為市民高度關注的焦點。
在太原市,目前有一半左右的房子屬于預制板樓房,由于建筑方式的局限性,這些房屋的抗震性、安全性讓人擔憂。根據市政府剛剛下發的《加快推進老舊預制板房加固改造的通知》規定,太原市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基本完成太原市老舊預制板房加固改造任務,最終實現2020年全市城鄉房屋具備綜合抗御6級地震能力的目標。
相關人士介紹,對于集中連片的老舊預制板房加固改造項目,可在市政府統一組織下,由市政府確定的非營利性機構直接組織建設,或以項目法人、土地合并公開招標的方式,擇優選擇相應資質和信譽良好的房地產開發企業進行改造。該項目可享受舊城改造優惠政策。對于其他零散老舊預制板房房屋加固改造項目,產權單位出資原址翻建的,將參照經濟適用房(集資建房)政策實施改造。公建老舊預制板房加固改造執行棚戶區改造優惠政策。
房屋加固改造后可給老百姓帶來哪些好處?最重要的就是房屋建筑安全了,全部都能達到抗御6級地震能力要求,房屋使用壽命也會相應延長。另外,道路、給排水、燃氣、供熱、供電、通信、有線電視、綠化、照明等基礎設施和學校等配套設施、社區服務和物業管理用房等都會按照規劃同步建設,住戶會獲得安全性與舒適性俱佳的住房。
在建設費用方面,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等多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將全部減免。業內人士估計,按照目前相關項目的收費標準,這些費用的減免,可使房屋建造成本減少三成左右,對于廣大老百姓而言無疑極大地減輕了負擔。
老舊預制板房屋改造采取原地安置、異地安置與貨幣補償安置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實行先建回遷樓、后建商品樓的建設時序進行,以妥善安置被拆遷居民。同時,積極鼓勵被拆遷人實行貨幣補償和異地安置。對實行貨幣補償的,可適當提高補償標準;對實行異地安置的,可適當增加安置面積或適當優惠安置房價格。
同時相關部門要切實為被拆遷市民盡快辦理入戶、子女入學等手續。公安、教育等部門要根據被拆遷人提供的拆遷補償安置憑證,及時為其辦理戶口遷移、落戶和義務教育入學手續,使中小學生享受安置地入學的同等待遇。
市民集中發出聲音:希望老舊預制板房安全隱患大,在拆遷重建的同時,建議進行外圍加固為了安全希望搬遷
記者在半坡東街運輸公司宿舍采訪時,看到這里的房屋大多是三層結構,電線外露、房屋老舊,有的房屋甚至已經出現了嚴重傾斜。該宿舍的住戶老劉說,他居住的這一帶都是房齡在二三十年的老小區。這些預制板房大多年久失修,很多建筑物外墻灰層剝落,鋼筋暴露,住戶住在里面感到不安全,希望搬遷。
市民郭晉萍住在水西關南街一帶,她說自己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住進來了。“樓上經常漏水下來,”郭女士指了指天花板一角的黑色水漬,“墻壁上的水泥很多都掉了,能看到里面的鋼筋。不少房屋還有明顯裂縫。如果這次改造能夠拆遷,那就最好了。”“誰不想住新房子啊,如果能翻新,那就太好了。”家住半坡西街的楊大媽向記者表示,她家廚房的內墻墻面已有多處裂縫,每次在電視里看見地震倒塌的房屋,她就擔心自己居住的老房子。
行走在漪汾苑小區,密集分布的學校、商店、醫療機構使得這里的配套設施十分完備。在一片片的紅花綠樹中掩映著幢幢六層樓房。這些建于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樓房雖然外表還算可以,但近距離觀察就能看到外墻已經斑駁脫皮,有的樓梯出現了較大破損。#p#副標題#e#
漪汾苑小區物業管理中心蘇主任介紹,漪汾苑小區建于1993年,總用地26公頃,總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住宅面積達27萬平方米。小區內的預制板樓房共有60多棟,住戶4300余戶,居住人口多達1.7萬余人,是目前全山西省規模最大的綜合配套齊全的小區。作為全國住宅試點,小區曾經獲過“魯班獎”等多項大獎,房屋質量方面相對而言是較有保障的。但蘇主任也坦言:由于采用預制板建造,樓房已經存在抗震隱患,如果市政府能統一進行加固,“那是再好不過的了”。
抱有同樣想法的還有水西關街農業區劃委宿舍小區的張大爺,他家住的樓房將近20年了,現在樓房外墻也掉皮了,屋內也部分老化破損。“一直都盼著政府能早日幫忙加固。”在預制板房的另一典型代表——永樂苑小區內,也矗立著一幢幢六層高的樓房。這些樓房從外部看起來要稍微新一些,不過幾位居民表示,其樓體內部也有不同程度的破損,畢竟也是十五六年的老小區了。
據了解,永樂苑小區建于1995年,總建筑面積近1.3萬平方米,擁有住戶1000余戶,長住人口4000余人,預制板樓房共有27棟。永樂苑物業管理中心陳經理表示,預制板房改造可以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原有基礎上的加固,另一種是拆掉重建。前者雖然對居民生活影響不大,但畢竟只是外部加固,防震效果肯定弱。但如果拆遷和重建,則涉及1000多戶居民的安置問題,事關重大,這要綜合協調起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希望政府能夠充分考慮不同小區的不同情況,在改造時提供科學、高效、人性化的改造方案。在提高住宅抗震性的同時,保證居民生活的平穩過渡。
專家建議:準確進行鑒定“比如說四川地震中屬于重災區的安縣桑棗中學,該校校長花了40多萬元,一圈一圈地加固教學樓,結果在這次地震中,在里面上課的700多名師生全部安然無恙,毫發無傷。”章連兵表示,“這說明了這種改建方法具有可行性,我市的預制板房屋在改造時不妨多多借鑒。”
新建安置用房既要符合國家現行住房套型面積比例要求,又要考慮原舊樓居民住房的實際情況,合理確定回遷安置的套型面積,原則上套型面積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要達到70%以上。
預制板房改造,不外乎拆除重建和在原基礎上改建這兩種方法。本市知名建筑師章連兵認為,無論是拆還是修,都必須通過科學嚴格的鑒定。如果經過鑒定確需拆遷,那就要高標準、嚴要求地進行建設,保證把好事辦好。如果經過鑒定無需拆遷,那么加固則是一種兩全其美的方式,比如,可以通過使用“圈梁”和“構造柱”等建筑方式,對老房子進行水平、縱向打包捆綁,就好像用繩子把一個箱子從橫向和縱向綁住,在提高房屋的整體性的同時,也可以大大加強其防震性和安全性。新建安置用房要符合城市規劃和國家有關建筑和抗震設計規范,按標準建設市政基礎設施,按規劃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嚴格執行建筑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和環保標準,實現水、電、氣、熱四表出戶,具備分戶控制、分戶計量、按量收費的條件。要盡可能具備垃圾綜合處理、雨水收集、污水處理和中水回用技術,充分利用再生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