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在轉型跨越的路上,大同市以超常速度經歷了破蛹化蝶般的美麗蛻變,而今又站在新的起跑線,振翅欲飛。
“我們以‘轉型發展、綠色崛起’為發展戰略,以‘三名一強’為奮斗目標,要把大同打造成國家重要的綠色低碳新能源基地、現代制造業基地和國際旅游終極目的地,建設成為山川秀美、生態宜居、富裕文明的經濟強市、文化強市、生態強市,成為京津冀蒙區域性現代化大城市。”大同市委書記豐立祥這樣描繪今后大同發展的新定位、新目標。
破蛹:抽絲剝繭謀發展
大同,這個曾經的邊陲重鎮、全國煤都、國家重要能源基地,在百舸爭流、千帆競渡的發展大潮中,一度陷入一煤獨大、增長粗放、發展落后的尷尬局面。
不甘心、不服氣,大同市痛定思痛,抽絲剝繭,深刻剖析發展現狀,科學謀劃趕超策略,補齊發展“短板”,重新起步跨越。
2006年,“十一五”開局之年,《大同市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年)》被國務院正式批準,名城保護與發展戰略研究編制完成;御東新區基礎框架拉開,建設功能完善的現代化城市邁出步伐;該市歷史上第一所綜合性大學——山西大同大學正式成立;煤炭資源整合 “第二戰役”啟動實施。
2008年初,大同市又提出“轉型發展,綠色崛起”的發展思路,按照“一軸雙城,分開發展;古今兼顧,新舊兩利;傳承文脈,創造特色;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特色化城市發展戰略,展開了規模空前的古城保護和新區建設。他們立足自身實際,深挖比較優勢,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全力建設文化名城、旅游名都、生態名邑、經濟強市……
在剛剛閉幕的大同市“兩會”上,記者見到這樣一組數據: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從2005年的376.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 694.3億元,年均增長10.5%;財政總收入從61.9億元增加到138.4億元,年均增長17.43%;森林覆蓋率由2006年的15.1%提高到現在的20.11%,超過了省級園林城市標準;城市集中供熱率和氣化率分別達到87%、95%,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以上……
建設,修復,保護,前進,經濟,民生。一座飽經滄桑的歷史文化名城正在奮力創建現代大同的新光芒,描繪文化大同的新色彩,勾勒歷史大同的新輝煌,打造幸福大同的新篇章。
化蝶:蛻變升華展新顏
破除制約發展之“繭”后,大同逐漸走出支柱產業單一的發展困境,開辟出多元發展的轉型新局面:突出優質高效,大力發展強縣富民大農業;重現古都魅力,擦亮新城光彩,塑造出眾多影響全國的精品大作;云岡石窟、北岳恒山兩翼齊飛,名城古都文化、魏遼佛教文化、邊塞衛戍文化、影視基地文化、藝術會展文化、夏都休閑文化六大產業穩步推進。
“‘十一五’期間,大同始終把優化結構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環節”,大同市市長耿彥波說,“過去的五年是大同打基礎、立長遠、謀未來的五年,是理思路、定戰略、抓發展的五年,是化危機、破難題、促轉型的五年。”
五年間,大同市將432座煤礦整合重組為64座、產能4600萬噸;強力推進裝備制造、新醫藥、新材料、清潔能源、光伏產業、循環經濟、冶金管材七大園區的建設;藍星集團投資12億元、年產3萬噸氯丁橡膠,中國重汽投資12億元、年產25萬臺變速箱,國藥集團投資12億元抗生素基地,冀東集團投資15億元、年產500萬噸水泥生產線等項目相繼投產;華泰汽車、中國化工新材料、國藥抗生素基地、中海油煤制天然氣、陜西重汽天然氣專用汽車、龐大汽車文化廣場、華潤啤酒等一批重大項目落地。
與此同時,內外貿易、文化旅游、生態環境、新農村建設、民生保障等方面也交出了閃亮答卷:2010年全市外貿進出口額完成246.7億元,同比增長191.1%;全年接待海內外游客1390萬人次,旅游創匯7310.1萬美元;市區二級以上良好天數由220天增加到346天,創建省級園林城市目標實現;新農村建設85個試點村、619個重點推進村完成 “四化四改”和“五個一”工程建設任務,扶貧移民搬遷256個村、15958人;高標準建設安置房582萬平方米、65460套,新增城鎮就業崗位28.26萬個……
振翅:提檔升級迎風起
步入“十二五”,大同又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加速邁向國家重要綠色低碳新能源基地、現代制造業基地、國際旅游終極目的地、京津冀蒙區域性現代化大城市、歐亞大陸橋北線重要的物流樞紐和區域會展中心。
上一篇:御河東路南環橋附近的林帶連日來損毀最為嚴重
下一篇:一軸雙城規劃使御河東岸成為古都置業的新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