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和組成細胞,是國家與社會的接口。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整體轉型,社區已不再是過去單純的居民居住點,而變成了各種社會群體的集聚點、各種利益的交匯點、各種社會矛盾的聚焦點。從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出發,市委、市政府將社區建設作為黨和政府在城市基層的基礎工程、民心工程和“一把手”工程強力推進,建立起具有大同特色的社區工作機制。市政府將社區設置及其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市財政每年安排的社區建設專項經費不少于400萬元。通過民主選舉和公開選聘,社區干部素質得到了全方位提升,“一個社區一名大學生社區干部”的目標也已經實現。
近年來,大同市社區設立養老服務機構,救助特困家庭,照料空巢老人,化解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糾紛和矛盾,開辦電子閱覽室,豐富居民文化生活……隨著各項工作措施的不斷落實和相關工作力度的加大,大同市社區建設亮點頻現,已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支撐點和助推器。
為破解社區“小馬拉大車”的難題,大同市在社區建設方面堅持由管理向服務轉變,對社區資源進行創新性整合,在采取措施與駐社區單位共駐共建共享、發揮其優勢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對社區的醫療衛生、計生指導、勞動服務平臺等有效資源進行整合,杜絕了過去的只掛牌不辦事現象,充分發揮了社區的平臺作用。
目前,全市共設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99個,社區計生服務站150個,勞動保障平臺38個,社區殘疾人康復訓練室50個,社區救助服務熱線68條,民政服務平臺295個,社區電子政務便民信息平臺28個,實現了居民與社區間的和諧互動,使社區服務逐步向全方位、寬領域邁進,一個集家政家教、商業網絡、房屋中介、康復醫療、婚喪喜慶、治安綜合、孤老殘幼、早餐網點、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等服務于一體的全方位、多形式的便民服務體系已經形成。
據統計,近年來,全市295個社區為3400名殘疾人建立了康復檔案,成立了養老服務機構11家、星光老年之家37個,接受衣物、學習用具等各類捐贈救助物資價值64萬元,對社區弱勢群體進行了有效救助。城區山橡社區探索出了“暖巢管家”和“異地養老”的新路子,解決了空巢老人飲食起居無人照料的難題;興國寺社區設立了居民問題觀察哨,及時發現糾紛,化解矛盾。
各社區都設立了陽光警務區和居民調解委員會,維護了社區的治安穩定。多數社區建立了體育活動站、圖書閱覽室、文化之家,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文藝活動,促進了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健康發展。
上一篇:教育樓盤熱銷成為大同市開發商當季有力吸引點
下一篇:大同市同左路綠化工程即將完工成為古都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