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同市委、市政府將保障性安居工程作為“一號民生工程”,秉持“拆遷誰、改變誰、造福誰”的原則,著力改善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住房條件,讓市民成了城市發展的最大受益者。
據調查,大同市有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約16萬戶、48萬人居住在戶均不足30平方米的房子里。為徹底改善百姓的居住條件和環境,大同市在大規模進行城市建設的同時,大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
從2006年起,大同市啟動了采煤沉陷區和礦山棚戶區改造工程,分別在口泉區和御東新區建設了安置區,建設周期為5年,分三期建設,建設規模1000多萬平方米,實際投資約142億元。這項民心工程完工后,將使10.9萬戶(采煤沉陷區安置3.6萬戶、棚戶區安置7.3萬戶),30萬礦工家屬居住條件得到徹底改善。
從2008年起,大同市大力推進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設,讓眾多低收入家庭住上了新房子。目前,大同市已有云佛新村、惠民西城、春暉園、恒安新區等小區實現安置。
“我們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樓房,小區環境好,生活非常舒適,如果不是政府的惠民工程,我們這些礦工家庭哪能有現在的幸福生活呢!”說起自己的新居,王月花就激動不已。王月花一家在礦區永定莊街道的黃崖底住了20年,一家四口擠在2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內,冬天冷得像冰窖,夏天熱得像蒸籠。隨著城建步伐的加快,2010年,王月花一家搬進了86平方米的恒安新區的新居,圓了期盼已久的安居夢。
2011年,大同市將建保障性住房833.92萬平方米、13.3424萬套,年度計劃完成投資120.51億元。截至8月底,全市已經開工11.9817萬套,占年度任務的90%。因各種原因未開工的項目有13項、1.3607萬套保障性住房,預計9月底全部開工。
為讓小區居民無后顧之憂,大同市還實行物業管理提前介入,讓物業公司與建設單位簽訂前期物業管理合同,有效避免了建設單位未做好收尾工作就收工的情況,讓老百姓住得更放心、更舒心。
在保障性住房建設中,堅持做到規劃選址優先、土地保障優先、資金安排優先、力量部署優先“四個優先”。在征地改造中,我市實施了“零成本以舊換新、補貼價保障住房、成本價以小換大、市場價求大求好”的階梯優惠安置政策,大部分居民只要花費二三萬元就能住上面積更大、配套設備更完善的新樓房。
大同市在棚戶區改造工作中堅持四個標準,即基礎設施配套、城市功能完善、生態環境良好、居住品質提升。嚴格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認真落實招投標制、合同制和監理制,對建設過程的各環節嚴把關,確保工程質量,給民眾建設一個和諧美好的家園。
上一篇:大同加快園區建設腳步 逐步完善園區內部設施
下一篇:大同云岡旅游節開幕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