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大同市農委調查資料顯示:大同年全市綜合治理鹽堿地4.5萬畝,平均畝產糧食526公斤,比對照田畝增產240公斤,畝增純收益432元,4.5萬畝工程田總增產糧食1080萬公斤,總增純收益1944萬元。
陽高縣是大同市鹽堿地重點分布區域。“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這是陽高縣過去農業立地條件的形象寫照。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屆縣委、縣政府圍繞“改土增糧”,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理,使20萬畝鹽堿地變成了高產穩產田。但是到“十五”期末,全縣仍有22.6萬畝鹽堿地未得到有效治理,成為全縣發展現代農業的最大制約因素。
“十一五”期間,該縣把治理改造鹽堿地作為拓展農業發展空間、推動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重要舉措,累計改造中低產田和鹽堿地8萬畝。天鎮縣二十里鋪村鹽堿地改良的范例只是近年來大同市實施中低產田改造,提升耕地綜合生產能力的一個縮影。
大同市地處黃土高原半干旱區,耕地質量差,旱地占耕地面積的73%左右,產出水平低,畝均產量不足150公斤,嚴重制約了全市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農民收入的穩步增長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進程。
為了進一步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提升農業生產水平,近年來,大同市堅持因地制宜、規模實施的原則,把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與發展區域特色產業相結合,緊緊圍繞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進行適合地方特點的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建設,以中低產田為中心,把工程措施與農藝措施相結合,采取工程、農藝、生物、化學等多種技術措施綜合配套實施的辦法進行改造,取得明顯成效。
2010年,全市共投資18500萬元,完成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工程38.5萬畝,當年共增產糧食2423.2萬公斤,增加純經濟效益3378.6萬元。
上一篇:二電廠職工子弟學校不斷推動大同教育事業發展
下一篇:大同市華嚴寺景區展出盛唐時期“國寶級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