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個大小不一的水庫接二連三,波光粼粼,遍布的池塘、蒲葦、游魚,如詩如畫。在沼澤地,蘆葦隨風輕擺,其間蛙鳴和著鳥語,好一派水鄉風光。”這是一位大同市民兩年前去渾源縣神溪濕地游玩后寫下的“博文”,濕地的水鄉風光令他們全家陶醉,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實濕地的作用不僅僅在它于外在的美麗,多樣化的濕地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來說極其重要。它可作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補充地下水,還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還是滯留沉積物、有毒物、營養物質的過濾器,從而能改善環境污染狀況,改善水質。它還能以有機質的形式儲存碳元素,從而減少溫室效應,調節氣候……因此它的眾多有益的功能為它贏得了“地球之腎”的美名。因為氣候溫潤,生態環境優良,它還是眾多植物、動物特別是水禽生長的樂園,還有生命的“搖籃”、“物種基因庫”、“鳥類樂園”的美稱。
濕地與海洋、森林被稱為地球的三大生態系統,它為人類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如果將森林比作“地球之肺”,那么濕地就好比是“地球之腎”。由腎對人體的作用,可以想到濕地對地球的功能。然而,由于污染、過度開墾、放牧、亂占等等原因導致濕地在慢慢地消退。2004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通知》,濕地的保護和管理開始引起人們重視。大同作為一個干旱和嚴重缺水的城市,濕地對于它來說更為珍貴,保護好大同的濕地,對于大同的發展意義非同一般。
然而,如此美麗而重要的濕地卻因為一直以來監管和保護上的缺失,正在遭受污染和萎縮。渾源縣林業局黃總工程師告訴記者,渾源縣神溪濕地包含海村濕地,大約有幾萬畝之大。一直以來因為沒有專門人員管理,濕地不僅因干旱而逐漸萎縮,而且位于濕地核心區的神溪村和海村的村民也經常把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傾倒到湖水里,而村民到濕地水域洗衣服更是家常便飯。濕地區域被開墾為稻田的面積也不小。這些都對神溪濕地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上一篇:大同核心區域御東新區穩健發展三部曲
下一篇:大同鼓樓東街彩繪展開呈現歷史滄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