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正在熔鑄歷史與現代,正在熔鑄資源型城市和宜居型城市的氣質,正在熔鑄文化遺產和現代建設,這一切需要極大的包容,需要大同人擁有博大、遼闊的胸襟,更需要更新的力量。大同城正在日新月異地改變著她的物理結構。那么,城市空間要擁有怎樣的寬度,使其發生化學變化,跟得上時代?
城市精神首先是人的精神。作為城市發展“金字塔”的塔基,大同人民應該以怎樣的魂魄鑄就這座城市的精神?
20多年前,大同市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名列中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又以堅實的經濟基礎入選國務院公布的13座較大城市,與重慶、大連、青島、唐山不相上下。 現在,大同卻在山西省內11個地級市排名中,已經滑到了第6位。
當地人形容大同城市形象時,調侃說:“污水基本靠蒸發,垃圾基本靠風刮;游商基本沒人抓,市容基本無人夸”。大同,這個濃縮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古都,在時代車輪飛速前轉的節奏面前,它的遲鈍與曾經的優勢都似乎都成為了被遺棄的“口實”。
歷史決定了大同的‘長度’,那么,它的‘寬度’在哪里?這是打造大同城市精神所要面對的問題。一個城市的自信不僅僅在GDP,還在于“氣象”。那種氣象萬千、古往今來收納胸懷之中的氣魄就是城市子民的自信。
2006年10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大同市(2006—2020年)城市總體規劃》,標志著我市城市規劃工作邁向一個新臺階。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頒布實施以來,大同市立足于體現特色和優勢,著眼于增強城市競爭力,以《大同市(2006—2020年)城市總體規劃》為基礎,編制了《大同市城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2008-2030年)》、《大同市交通發展戰略規劃》、《大同市御東區(2008—2030年)發展規劃》等各項規劃。
大同市政府集中確立了依托御河、十里河形成以舊城為中心的“主”城區,以十里河以西的“口泉地區”和御河以東的“文瀛湖地區”兩個“副中心”的“一主兩副”城市規劃,為城市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依據。
同樣是在200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五年變新樣”的城市建設發展目標,按照“一軸雙城,分開發展”的空間布局,逐步展開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骨架,打造功能齊備、安全通暢的城市道路系統是城市建設的重中之重。從2006年起,大同市陸續對城市道路展開了建設與改建,為百姓出行創造條件。據統計,2006年至2007年,御河南北路U型段、萬壽路、同左路、大慶路、振華南北街改造工程等先后完成。
2008年以來,大同市以構建大交通為切入點,加大了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道路建設全面提速,先后投資100多億元,新建改建城市道路90多條,總長度230多公里;四座飛架御河兩岸的大橋連接古城與新區;高速公路建設即將由縣縣零公里邁向縣縣通高速的歷史跨越。
其中,2008年新建改建6條道路,長約31公里;2009年,新建改建38條道路,長約102公里;2010年新建改建46條道路,長約90多公里。古城內共改建鼓樓東西街等23條道路,長約9公里。魏都大道、御河西路、云中路、迎賓街、南環路西延、開源街等城市主干道形成的路網極大地改善了交通狀況,緩解了城市交通的壓力。
御河東路、南環路東延、興云街等道路建設為形成御東新區五橫三縱路網格局打下堅實基礎。與此同時,連接御河兩岸的四座橋梁中,南環橋、平城橋、興云橋已于今年先后通車,北都橋正在緊張建設中。用規劃設計人員的話講,“這四座橋對于充分釋放御東新區的價值,拉大城市框架有著重要意義”。
城市建設的最終目標是讓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大同正值城市化、商業化的途中,相信在耿市長的帶領下,大同會再次成為山西的驕傲。
上一篇:古城大同將再現明清時期獨特方形古堡
下一篇:大同市大手筆推動綠色“園林化”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