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鄭宏所在的“武漢黃埔人家·長江明珠經濟適用房小區”(以下簡稱長江明珠小區)約有一半以上的房子沒有燈光。很多人都像鄭宏一樣不敢搬進新房。這是保障房小區,2400多戶中60%為經濟適用房業主,他們多年夢想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樓房。
毒地未清先建新房
交付一年的新房一直空著,武漢人鄭宏遠赴江蘇打工,家人寧可每月花費1200元住在出租房里。新房所在小區的前身是化工廠,未“清毒”,先建樓。這種未經修復的污染場地被媒體稱為“毒地”,而在歐美國家有一個文雅的名稱:棕色地塊。
棕色地塊正成為中國城市的噩夢。南方周末記者調查發現,大量工業企業搬出城區之后,遺留的棕色地塊幾乎成了城市里無人清潔的角落,甚至未經“清毒”就被一些地方政府、房地產開發商視為“唐僧肉”,建成經濟適用房等。在中國,還有更多的人對所住小區用地的歷史數據一無所知。
這是一塊典型的棕色地塊,一塊被工業企業污染、亟待清毒的“毒地”。“有機污染物可通過小區土壤慢慢揮發出來的,如果你每天帶著小孩到小區散步,影響就更大了。”城市工業企業大規模外遷,遺留下的大量棕色地塊未經“清毒”,已被建成經適房、商品房和公共設施。
無奈業主幾近崩潰
27歲的韓涵是經濟適用房業主。這套93平米的毛坯房,耗盡父母平生積蓄外加十萬元借債。在一家人就快結束或寄居、或租賃的分居生活時,2010年11月30日,他們通過新聞得知小區建在毒地上。“當時就崩潰了,一家人用一輩子的積蓄買了一套毒房。”韓涵說。
長江明珠小區的土地曾被污染近60年,它的前身是武漢久安制藥廠、武漢市長江化工廠。1997年長江化工廠停產后,一企業在此生產電鍍添加劑。2009年3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評價研究所的環評報告顯示,該地塊上多年生產的產品為氟化工產品和電鍍添加劑,大多具有毒性或劇毒。
長江明珠小區直到開工一年多后,武漢市環保局才批復“項目選址滿足不了環保要求”。此時,小區已基本建成。之后,開發商才將原場地的土壤平整后,鋪上一層土工膜,并覆蓋安全土層,再進行綠化。2010年9月,地塊終于通過了武漢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的環評驗收。
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土資源部曾自2006年起,耗時3年開展全國土壤污染普查,但至今仍未見公布與棕色地塊相關內容。棕色地塊變身經濟適用房并不罕見。在廣州,原廣州氮肥廠、原南方鋼鐵廠都被建成經濟適用房。業主們并不相信驗收結論,他們通過堵路、罷住等方式表達換房等訴求,但最終無果。
看得見的危害頻頻來襲
2010年12月2日,武漢市環保局就“長江明珠”事件召開新聞發布會,武漢市環保局官員在回答提問時說:“這個房子是建給老百姓住的,已經花費不菲,那么是不是還需要花更多的錢去做這些無謂的治理呢?”而靠土地財政生存的地方政府,自然希望好地塊賣出好價錢。
經濟適用房只是冰山一角。高勝達介紹,媒體以為政府把這些地都給了窮人,“但其實不是這樣的,更多的地被改頭換面開發成了普通商品房了。因為將土地開發成商品房,利益能夠實現最大化。”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副所長駱永明也通過研究發現,大量的棕色地塊用于了房地產開發。
在遮遮掩掩的亂象中,中國棕色地塊的“家底”,卻至今仍無權威數據。南方周末記者采訪國內多家關于土壤修復的科研院所和企業,均沒有得到答案。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土資源部曾自2006年起,耗時3年開展全國土壤污染普查,但至今仍未見公布與棕色地塊相關內容。
一線城市成最大毒害基地
駱永明研究發現,據不完全統計,至2008年,北京、江蘇、遼寧、廣東、重慶、浙江等地的污染企業搬遷達數千家,已置換約2萬余公頃工業用地,這相當于約28000個標準足球場面積。不過,從主要城市工業企業搬遷情況中可見一斑。早在1990年代,我國較發達城市開始了大規模工業企業搬遷。
這些地塊很多是棕色地塊。世界銀行2010年發布的《中國污染場地的修復與再開發的現狀分析》稱,有關專家在北京、深圳和重慶等城市的調查顯示,工企搬遷遺留的場地中有將近1/5存在較嚴重污染。至今,國家層面僅有兩個關于污染場地土壤修復的文件,都只有原則性規定,無實施細則和懲處規定等,故無實際強制性。
2010年10月,長江明珠小區交樓,大多數人都在等待著土地證和房產證的發放,一部分人將會賣房,另一部分人將集資委托相關機構對小區環境進行檢測,如發現問題,將起訴武漢市環保局。等待他們的將是怎樣的結局我們只有拭目以待了。
上一篇:廣州市2011年查處違規公積金套現案件超5196宗
下一篇:中國土地污染日益嚴重土壤修復問題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