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幸福
如今抱怨的人很多,說“我們好象什么都有了,除了幸福之外”。好多人會問幸福是什么?我認為幸福是由三個詞組成,物質(zhì)、情感、精神。
首先說物質(zhì),“物質(zhì)是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如果一個家庭吃不飽穿不暖,連基本生活都保證不了,長此以往很難維系下去。在物質(zhì)極度匱乏的年代,我們產(chǎn)生了一個錯覺:以為有一天物質(zhì)豐富了,那還不幸福死呀?
但為什么許多人在物質(zhì)層面得到極大提升時,反倒覺得自己不幸福了呢?我想主要是我們長期把寶押在物質(zhì)獲得上,情感和精神兩個層面不升反降。情感與幸福之間的關系,我認為是依靠、是支柱。如果僅有基礎沒有支柱和依靠,你會幸福嗎?
中國有個大學者梁漱溟,他說人這一輩子就是“解決三個關系”:即人和物、人和人、人和自己內(nèi)心的關系。老人說“三十而立”,其實就是要解決人與物之間的關系。用現(xiàn)代話說,如果您沒有房子,沒有一個像樣的工作、沒有一個不錯的學歷、銀行里再沒有一點存款,你連個媳婦都娶不著。過去三十多年,我們國家的改革,溫飽、小康、翻兩番,主要也是解決人與物之間的關系。
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一提出來,就變成解決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了。人到中年,你發(fā)現(xiàn)需要解決人際間的關系越來越多。你是人家的妻子和女兒、你是人家的父親和兒子、你是人家的上級和下級;你是人家的對手和朋友。在這個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中,你會疲憊不堪,但必須解決好。痛苦在這里、幸福也在這里。
關于有用和沒用
當下許多人感覺生活越來越乏味,因為大家都在做有用的事。什么是有用的事?一般理解為與權錢名利有關就有用。結交朋友也愿意認識那些有用的人。當我們認識的人越來越有用時,生活中有趣的人和事就會越來越少了。
有人問我,咱中國啥時候可以得諾貝爾獎,咱們的GDP已經(jīng)世界第二了。我說“等到所有的中國人都不太關心諾貝爾獎了,可能就會得了。因為那時我們已經(jīng)不太在意別人的標準,而更多地在意自己的感受”,F(xiàn)在我們有些科學家、文學家都在做有用的事,做能夠變現(xiàn)的、拉來贊助的、上項目的事情。因為這些事太有用了、太功利了,也就太沒有長遠追求了。
我們現(xiàn)在要求孩子 “別看閑書”。什么是閑書?在中國絕大部分家長看來,閑書就是與課本無關的書。我一直認為中國教育的最大問題在于“只培養(yǎng)才,不培養(yǎng)人”。我的好多大的創(chuàng)意,都是看閑書或者發(fā)呆時的突發(fā)靈感。人如果沒有一定的時間去做無用的事時,有用的事情是做不到一定境界的。
《富春山居圖》,誕生在浙江的富陽,古時叫富春。是畫家黃公望70多歲落魄之際,耗時六七年畫就,并把它送給了一個叫無用師的人。有趣的是幾百年過去,這座城市一代又一代的有用人都煙消云散,唯有這幅無用人畫的無用畫,成了這個城市最顯赫的標志。
大同的許多婦女都喜歡剪紙,她們閑暇時,把喜怒哀樂投入其中,一生就這樣有滋有味的過下去了。如何尊重這些看似無用的人和事,值得思考。
關于好人和壞人
中國文化有很多優(yōu)秀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變的地方。我們許多人常會有某種“思維定勢”:一件事情不是好就是壞、不是黑就是白、不是對就是錯。對好與壞、黑與白、對與錯之間的復雜性體驗不夠,往往輕易地下結論。小時候看電影,好人壞人基本以長相分別,但是生活中又有多少道貌岸然的壞人,又有多少長相不好的善良人。
人如你我,都有好的時候,也有不好的時候。關鍵是一個好的社會要提供什么樣的環(huán)境,讓人心中那部分好的東西展現(xiàn)出來,不好的部分遏制下去。
現(xiàn)在的中國人不比以前任何時候差,也不一定比百年以后的人好。倒是一些社會環(huán)境中急需要改變的東西,逼迫人把人性中糟糕的一面顯現(xiàn)出來,而好的一面又被抑制回去了。一個文明的社會不是人有多好,而是迫于某種壓力會抑制你的不好。
2011年中國人都在討論兩件事情;一個是老人跌倒沒人敢扶,一個是小悅悅遭遇車禍無人施以援手。究竟是道德問題還是需要改革的問題?
先說老人跌倒無人敢扶事件,我相信大多數(shù)老人都是好的。之所以如此,更多是因為醫(yī)療保險和養(yǎng)老保險還沒有形成全民族的覆蓋。一個老人被撞,首先想到的是“我又給孩子們添麻煩了”。當然把施救者當成救命稻草本身不對,但歸根結底還是制度保障問題。
關于小悅悅事件,我認為中國早就出臺了《未成年人保護法》,明文規(guī)定14歲以下孩子必須有監(jiān)護人負責。當前中國留守兒童多達幾千萬,他們的父母必須為了生活四處奔波,多少孩子不得不在充滿危機的環(huán)境中成長,所以我們把它當成一個道德問題討論的同時,同樣要看重加快國家相關領域的改革。
關于我和別人
現(xiàn)在很多國人都在抱怨,但從來是抱怨別人,很少反省和改變自己。其實,你不就是“別人眼中的別人嗎?”
我們經(jīng)?赡芸吹降那闆r是:你到醫(yī)院醫(yī)生冷臉相待,你是老師可能把火撒到孩子們身上,孩子郁悶回家,他們的父母很難過,第二天各自帶著郁悶的心情奔上各個崗位,繼續(xù)傳遞這種憤怒與不滿。
人有自私屬性,不等于人只做自私的事。當我們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我們越來越明白“私與公要有一個分寸“。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當你在為別人付出的時候,也會受益于別人。這時你就會慢慢地走出自己的小天地。
現(xiàn)在好多中國人為名利奔忙,都是小私和中私,不是大私。當你真無私的時候,你得到的才是最多的。
我從不悲觀,我認為此刻的中國正在發(fā)生一種改變:即由單純的自我發(fā)展,變?yōu)榭释纬梢环N溫暖的利益鏈條。“你我什么樣,中國就什么樣”。只有改變自己,世界才會變得更美好!
上一篇:重慶公積金允許補繳 不會收取任何手續(xù)費
下一篇:樓市的“寵兒”學區(qū)房成為樓盤新的競爭點
·歐美日原裝進口涂料精確導購 選擇價高質(zhì)更優(yōu)
·中國“高樓經(jīng)濟熱”引質(zhì)疑 世界第一高樓受挫
·投資地產(chǎn)需謹慎 旅游地產(chǎn)更要先“三看三防”
·古城內(nèi)環(huán)沿線正式命名 南內(nèi)環(huán)更名永泰門內(nèi)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