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在聊城“水城論壇·金融發展專題”講座時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專家石磊,表示,“土地財政”驅逐制造業,其后遺癥影響我國中長期發展,地方財政要尋找新的增長點。
石磊表示,我國地方政府“土地財政”的形成,與分稅制、房地產市場、土地制度有關。1998年以來,房價持續走高,賣地收入成為地方政府進行基礎建設和公共支出資金的主要來源之一。土地紅利維系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房地產經濟。但是,土地只有存量,沒有增量,這屆政府把土地賣光了,下屆政府怎么辦?上,F在招商引資,配套土地拿不出來。山東還不存在這個問題,但是10年后呢?如果沒有新的增長點,那地方財政就有可能崩盤。另外,把農民的耕地不切實際地、超規模地變成城市用地、工業用地和開發區用地,這對于一個人均可耕地只有0.08公頃(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的發展中大國非常危險。依附于土地的農民一旦失去土地,就等于失去了最后的社會保障,能否處理好農民的土地問題,事關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地方政府過度依賴“土地財政”,帶來很多負面效應。凡是房地產和高利貸盛行的地方,其他產業必然要衰退。地方財政靠賣地,地賣完了,財政跨了,無力扶持企業發展。企業又從銀行貸不到款,不得已去借高利貸。有的地方高利貸最低月息7分,利滾利,越滾越高。高利貸資本參與利潤的分割,蠶食企業利潤,但不參與生產。企業還不上高利貸了,老板只好跑路。其實誰想跑啊,但是不跑沒辦法。
為了保增長,許多地方把過去多年的盈利、賣地的錢花光。土地是全民的資產,賣地的收入應該用于民生。經濟增長固然重要,但是在經濟增長過程中調整結構更不可忽視。必須扎實推進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市場結構、供求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區域布局結構的調整,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對于地方來說,不要刻意保增長率,應該把經濟發展的落腳點放在技術進步、體制改革、結構調整、優化效率的基礎上,找準為經濟貢獻大的產業以及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動力,通過技術進步、加強管理、優化結構,拓寬發展的空間,尋找新的增長點,逐步走出“土地財政”的困境。
我國中長期發展必須把調結構作為重中之重,經濟增長、社會和諧穩定、民生問題的解決,均系于此。產業轉型升級,需要人才。但是“土地財政”推高房價,使一二線城市房價剛性化,代表先進生產力的人才,在大城市別說買房,連租房也租不起,只好撤離。企業用地成本太高,也只好撤離。
我國CPI下降的趨勢值得關注,但更應該關注長期因素,穩定CPI的根本在于穩定農產品的生產。CPI的風向標看食品價格,在食品結構中,75%為農產品。目前我國農業基礎實施滯后,大宗農產品、大田農業還是靠傳統的生產方式,靠天吃飯,老天爺一變臉,收成就沒保障。中國在總體上處于工業化中期,農村土地被城鎮化所蠶食是非常容易的,但變更用途之后要恢復耕種卻幾乎是不可能的。應保證農田面積,走設施農業、專業化生產的道路。
上一篇:南京物價局澄清 從未對商品房實施“限漲令”
下一篇:金九各大房企頻頻斥資出手拿地 掀起拿地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