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同縣在2011年底已經贏了競賽。2011年底,國家確定了14個集中連片特困區,涵蓋貧困縣679個。大同縣被列入其中的“燕山太行山”連片特困區,進入了國家扶貧對象的行列。
“跑下來了。”2013年1月21日,大同縣扶貧辦主任王漢斌,將一份山西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的文件,遞給辦公室的每個人看。
在成為“小康縣”16年后,山西大同縣終于開始享受“貧困”待遇。
這紙文件明確,大同縣享受“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同樣待遇。
在王漢斌看來,得到這一紙文件,像跑贏了一場競賽。
其實大同縣在2011年底已經贏了競賽。2011年底,國家確定了14個集中連片特困區,涵蓋貧困縣679個。大同縣被列入其中的“燕山太行山”連片特困區,進入了國家扶貧對象的行列。
此后,2012年3月19日,大同縣新組建了一個部門扶貧開發辦公室。原為大同縣開發辦主任的王漢斌,成為了縣里的首個扶貧辦主任。
王漢斌認為,劃入連片特困區,是大同縣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
貧困縣能帶來的扶持,大同縣已艷羨了十幾年。如今,終于“后退”到了和鄰縣相同的起跑線上。
“小康”帶來求助難
大同縣距離大同市20公里,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申請到“小康”頭銜,是大同市東部六縣中唯一的小康縣。其他五個,陽高、田鎮、廣靈、渾源、靈丘都是貧困縣。
大同縣認為自己是“窮人戴著地主的帽子”。大同縣扶貧辦主任王漢斌介紹,大同縣18萬人口中,有近6萬是貧困人口。北部農業人口貧困發生率在75%以上,南部65%以上。即便縣城所在地的西坪鎮,農業人口貧困發生率也在四成以上。
大同縣委黨校前校長梁斌龍介紹,大同每次尋求幫助,“小康”的帽子都會把門關上。他舉例,2000年左右,因房屋破損嚴重,他去省委黨校申請修繕資金,得到的回答卻是“小康縣哪會缺這么點錢?”
得“貧困”者多助
與大同縣相比,“貧農”靈丘一直得到從中央到地方的幫助,給錢,給物,給項目
大同縣戴著“地主的帽子”,靈丘則一直是“貧農”。1985年,靈丘被山西省政府列為重點扶持的多災貧困縣。1991年1月,靈丘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2001年,靈丘被國務院核定為新時期扶貧開發重點縣。
靈丘等貧困縣會得到“輸血式”扶助。貧困縣享受專項扶貧資金、各部門的資金傾斜和定點幫扶、財政轉移支付、政策優惠等等。
這個時期的大同縣,剛剛戴上小康的帽子。不但與扶貧政策無緣,小康縣的各項配套支出還帶來沉重負擔。
成功“返貧”獲資助
有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名頭,各縣在各部門爭取投入也就名正言順。
國家給予貧困縣的幫助是各方面的,例如招商引資方面都有一定優惠,貧困縣還能得到大量貼息貸款。
戴上貧困的帽子之后,按照扶持貧困縣“一縣一業”的要求,大同縣從省扶貧辦跑下來了1000多萬元資金發展黃花產業。1月18日,大同縣舉辦黃花產業推介會,要力爭將黃花產業做大做強。
1月21日,王漢斌接到了國家工信部中小企業局一個處長的電話,工信部要派人到大同縣接洽扶貧事宜。
上一篇:發改委官員:地方存趕農民上樓 造城鎮化假象
下一篇:三大評級機構均看好樓市 地產市場如何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