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說
有專家表示,公積金、養老金的入市,是給股市托底,提振股市信心。但金融業內人士表示,無論是從金額規模還是可能的投資渠道,出于資本保值的考慮,公積金的投資都不能是“激進”模式,對于股市的提振作用有限。
“增值”說
長期以來,按照《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的規定,現行公積金的投資渠道只有銀行存款和購買國債。公積金繳存“負收益”的問題一直被公眾詬病。
按照現行的公積金管理模式,公眾繳存公積金享受的利率分兩種,金額繳存一年以上的按照三個月定期利率計算,繳存不足一年的部分按照三個月活期利率計算。據此,以央行制定的三個月定期存款基準利率2.85%為標準,1萬元公積金,一年的利息所得也就200多元,“連CPI都跑不贏,對限購以后無法買房的人來說,就干等貶值。”廣州(樓盤)市市民黃學章表示。
應以“穩”字為先
事實上,住房公積金入市的問題,已引發廣泛爭議:在資本市場充滿期待的同時,許多人也擔心這筆安身立命的“買房錢”會陷入A股泥潭。
中央財經大學民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壯認為,即使對于個人來講,也很少有人拿準備買房的錢去炒股。住房公積金涉及國計民生,公積金投資必須以保本為先,增值為次。在投資上,應以“穩”字為先,選擇價值投資,而不是投機炒作。入市資金的比例應嚴格限制,循序漸進,防止風險放大。
趙錫軍認為,住房公積金投資應確定適當的風險、收益目標,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追求適當的投資回報。這對住房公積金投資的資金運作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找到合適的操作者,通過專業團隊間接投資,是實現住房公積金入市的基礎條件和核心問題。
勝利證券高級分析師王沖認為,在美國, 長期資金普遍交給組合基金管理,由各基金公司專業團隊具體運作,分散投資。我國的住房公積金入市也不可能由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直接在二級市場上買賣,仍應 以專業團隊、基金運作為主。事實上,我國投資者對大多數基金經理的投資水平并不滿意,尋找到合適的資金運作者,仍是平衡住房公積金入市風險、收益的關鍵所在。
三大問題仍待理順整合
梳理中我們發現,由于現在證監會只是提出了改革初步意向,尚有三大問題仍不明確:
首先就是法律程 序還未理順。住房公積金是單位及其在職職工繳存的長期住房儲金,是1998年執行住房分配改革后的主要形式之一,分為個人和所在單位繳存兩部分,由各地公 積金管理中心統一管理。雖然理論上住房公積金屬于"互助基金",但實際上并不像社保基金一樣進入全國大盤子統籌,而是一人一賬,歸屬繳納者本人所有,只是由公積金管理機構管理用于專款專用,他人無權動用。
近年來,各地對于公積金增值部分支出的最大創新也就是支援廉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由于與已有《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規定存在差異,尚且引發學界的不同看法。
“證監會提出公積金入市,幫我們理財保值固然是好事,但說白了,公積金是老百姓自己的錢,他們有沒有和我們這些所有人商量,經我們同意了嗎?”采訪的上述廣州市民表示。
其次,有專家質疑“入市”能否解決長期以來公積金“負收益”問題,盈虧如何承擔?深圳(樓盤)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肖俊認為,入市后繳存人能否享受相應增值收益?投資有風險,賠了,又由誰承擔?涉及公眾切身利益的改革,改革的公平性必須經過廣泛論證和公眾參與。
此外,部門間協調如何配合。據了解,證監會并不是公積金管理中心的主管部門,公積金的“真正婆婆”是住建部。而從一些地方公積金管理機構了解到,他們尚未接到主管部門的明確通知。一位在公積金管理機構工作的人士對記者表示,隨著各地房價不斷上漲,目前各地紛紛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公積金貸款的支出不斷增加,公積金池子里“蓄的水”看著很大,其實不多,有多少能再入市?
上一篇:溫州房現“跳水”行情 每平降11000元炒房客逃離
下一篇:二手房征20%個稅 80后購房者稱改善置業傷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