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畝地 如何報批的?
開挖占地五千畝的大湖,農民保持耕地,卻遭到圍毆的視頻被群眾上傳到網上之后,淮濱縣并沒有作出公開回應。當地媒體也保持了沉默。4月4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節目,報道了這則民生新聞。
數千畝耕地怎么能說征就征,淮濱縣是怎么報批的呢?
淮濱縣國土局的工作人員表示,走讀淮河項目所占用的近5000畝土地,是由河南省政府分次批準的,有省政府的批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報道卻對此提出了質疑:同樣用途的近5000畝連片土地,征收為“走讀淮河”項目的建設用地,卻被分批分次報批,這是否有“化整為零”、規避審批級別的嫌疑?
一篇署名“山東省陽信縣國土資源局邱海昌”的網文,詳細解釋了這一問題:“據土地管理辦法規定,省政府的批地權一次不能超過35公頃(即35×15=525),超過525畝的占地就要上報國務院批。要使4995畝非法圈地轉為‘合法’,且不讓國務院批,就必須瞞天過海,將其分為至少10塊,每塊都不超過525畝,分10次上報省政府審 批,這就叫‘分批次批’。”
該文指出,“而淮濱縣一年的用地指標才多少呢?以本縣的年用地指標做參考估計,65萬人口的淮濱縣一年的用地指標不會超過600畝,而4995畝的一個項目,就幾乎用去了該縣9年的指標。如此大手筆,大魄力,假若沒有政府的配合,如何能批得下來?”當然,“光批下來,還不行,還要從農民手里奪走土地”。
然而,國土資源部網站顯示,淮濱縣2012年度國有建設用地供地計劃里,“走讀淮河”項目屬于“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掛牌出讓的土地面積只有645383平方米,不到1000畝。
媒體就該縣“走讀淮河”項目報批用地與實際征用土地之間存在巨大差距向當地政府領導提出質疑,對方并未正面回應。
上一篇:“紅薯男”走紅:發帖聲討開發商反而變成被告
下一篇:住建部2013年部門預算 住房保障支出增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