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摘要:大同縣轉變發展方式,用“生態就是生產力、生態就是競爭力”的理念統一干部思想,把生態作為第一品牌,實施“生態立縣”戰略。
以下是大同縣縣委書記王鳳瑞發言實錄:
“我們結合縣情實際認真討論,認為大同縣最大的優勢在區位,最大的特色在生態,將黨的十八大精神具體到我們縣,就是要打生態牌,走特色路。”大同縣縣委書記王鳳瑞表示,干脆利落地表達了他對大同縣加快轉型跨越發展步伐,建設現代城郊型美麗新大同縣,進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心跡。
城市拓展,大同縣成為城市近郊,區位優勢更加凸顯。把大同縣打造成城市“天然氧吧”,在服務城市和市民生活的同時,自己也在得利,大同縣人已經看到這一轉型跨越發展的絕佳機遇。王鳳瑞自信地說,大同縣生態良好,水庫眾多,火山、土林等景點獨特,具備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
為此,大同縣轉變發展方式,用“生態就是生產力、生態就是競爭力”的理念統一干部思想,把生態作為第一品牌,實施“生態立縣”戰略。縣委數次誠邀省、市林業專家為全縣干部放大發展生態夢想,加快了生態建設步伐。過去的兩年,全縣投資2億多元,綠化面積9萬畝,使森林覆蓋率達到28.6%,成為“全省林業生態縣”,全省造林綠化大同現場會將這里作為觀摩點之一。王鳳瑞說,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起,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為我們加快轉型跨越發展明確了具體目標和發展路徑。王鳳瑞表示,到“十二五”末,大同縣要建成1個百萬畝的連片生態大景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3.8%,到2020年,林地達到120.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0%以上。
大生態和小景觀結合,打造生態型、文化型、鄉土型的特色村鎮,大同縣在這方面也具備了條件。大同縣距離市中心20公里,已建成通車的城際快車道更拉近了縣城與城市的距離。王鳳瑞說,我們將充分發揮市、縣互補效應,圍繞大縣城、特色鎮、中心村三位一體的布局,打造大同市的副中心,做好做活“經營城市”這篇大文章,加快縣城新區開發和舊城保護力度,完善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功能品位,吸引市區東擴帶來的人口轉移,發展莊園經濟和休閑旅游產業。
以生態創環境,以生態聚資源,以生態引項目,走出一條靠生態轉型跨越發展的特色之路,這是大同縣發展的內力。王鳳瑞說,我們始終把項目建設牢牢抓在手上,堅持“產業發展項目化”的理念,每年重點推進幾個項目,持續不斷——
玉鑫農牧、恒岳煤機等項目成效明顯;金森生態有機豬、天佑禽業成為晉北地區最大的養豬、養雞龍頭企業;省煤運集團高端農業循環園、奕曦生態農業園、浩源生態觀光園,形成集現代科技、觀光休閑、市場培育為一體的龍頭企業,引領全縣農業特色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以山西萬昌國際物流園區為龍頭,發展物流產業,帶動人流和資金流的聚集;圍繞服務城市百萬市民的大市場,擴大黃花種植面積;大力發展蔬菜、杏果、小雜糧、規模養殖等產業,引龍頭、建基地、強組織,初步形成“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
“通過項目帶動,加快形成以縣城到倍加造鎮、縣城到市裝備制造園區的兩軸格局,以工業集聚發展片區、特色服務發展片區、生態休閑農林片區為基礎,以裝備制造、醫藥、新能源和物流、食品、紡織等工業園區為支撐的“兩軸三片多區”的產業發展體系。”王鳳瑞說。
創優發展環境,促進項目落地見成效,大同縣采用的是“保姆式”服務。王鳳瑞說,實行縣領導包項目責任制,全程跟蹤服務,現場解決問題,這一辦法很有效果。
王鳳瑞說,落實十八大精神,加快轉型跨越重點在創新,關鍵靠實干。目前,全縣千名干部下基層活動已進行兩月余,干部們一對一與群眾交流溝通,廣泛調研,了解農民生產中遇到的問題,歸類上報。王鳳瑞認為,通過這一活動,干部們了解基層實際的多了,說空話、講套話的少了,這將為全縣發展提供更加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同時,全縣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形式,促進干部解放思想,創新思維,轉變觀念,自覺把思想和行動融入到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新理念、新部署上來,以思想大解放推進工作大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