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摘要:現在購房者對樓盤項目園林景觀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也不得不促使開發商想盡辦法來滿足置業者要求。近年來,房地產界流行起“親水”風,樓盤都以自然或人造水景、湖泊為主要賣點.。這些項目的開發商往往都是以水作為賣點來宣傳自己,甚至很多項目起名字都帶有明顯的水的特色。依水而居的水景住宅更成了都市人新生活的向往。但由于北方氣候所限,大同市水景樓盤在冬季無一不受到氣候挑戰,風光不再,只剩干涸的池床和裸露的管線。北方水景住宅如何設計成為業界關注的話題。
冬季水景成負擔
隨著近幾年大量水景住宅的開發,在獲得購房者認同與追捧的同時,一些原來比較忽略的技術問題也開始顯現。水景住宅在遭遇設計治理、日常維護和隔水防滲三大問題之后,冬季造景問題開始顯露出來。
據了解,水景住宅一般分為三種:一是完全借用天然江河湖泊等自然景色而建筑的住宅;另一種是將江河湖泊之水引入社區進行人工造景的樓盤;最后一種則是純粹的人造水景住宅。目前,我市水景住宅大多數是以人工建造水景項目為主。由于大部分水景為人工建造,其結構體系、防水層、水循環系統、溢水與補水系統、貯水池、地下管線都面臨著日常維護等工作,北方地區還面臨著冬季低溫對地下管線及水體結構所帶來的影響,大多數項目的水景無法保持住昔日的風光。
媒體走訪了大同市多家小區了解到,隨著天氣一天天地冷起來,許多小區的水景已經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小區景觀池內池底分布著密密麻麻的管線和噴水設備。
對此,大同市一家樓盤的營銷經理劉先生表示,冬季的到來確實大大縮短了水景的觀賞期。 一些規劃較小的項目,就只好把水抽干,采取保護管線的措施。這樣,展現在人們眼前的就只有裸露的水底和突兀的金屬了。
“不僅噴泉不再噴水,現在池水都沒有了,水池周邊也沒有設置安全圍欄或張貼安全提示標語,噴水池已變成了小區里的‘陷阱’。”家住城北的市民陳女士 表示,雖說景觀池內沒有水,但因為它是小區的中心廣場,很多小孩都喜歡跑到里面去玩耍,很不安全。其他一些小區居民也有著同樣的擔憂:特別是景觀池原本都安裝有景觀燈或噴水設備,池水干后也不知道是否徹底斷電。小區業主王先生表示,每天都有很多居民圍坐在景觀池邊,如果有小孩在池內奔跑,一旦池內的電線發生漏電,安全隱患非常大。
水景住宅需理性開發
對于大同來說,一到冬季,水景失去了鮮活之氣。北方小區如何合理開發水景,這也給開發商提出一個新課題。 一家水景小區的業主陳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設置小區水景應該科學合理、經濟實用,要充分考慮水質的凈化處理和保持問題,有利于日后的管理和維護。開發商不能為了銷售的需要,建個大水池賣完房子就不管了。對于水景的日常維護,也需要物業公司和業主共同協商,分工負責,對水景設施進行定期維護,讓耗費了大量財力的水景設施真正造福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