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摘要:在其他城市或是火車上,和別人聊天中告訴對方自己是大同人的時候,對方總會吸一口涼氣半認真的問“你家有幾個煤礦啊?”曾幾何時“煤老板”成了大同的代名詞。外省人對我們的了解,僅此而已。不知道是恥辱還是無奈。
說實話,大同近幾年發展確實走在了后面。以重污染的采礦業支撐的城市經濟支柱暫時上成為GDP增長的主要源泉,但這種經濟模式帶來的必然是勞動力密集產業下的低收入人群密集。貧窮是罪惡的根源,看到很多朋友都批評著大同目前的社會環境。貧富差距加大,閑散人口、外來人口集中、經濟產業模式單一,必然會導致腐敗、犯罪、不平等、拉關系走后門現象的出現。
大同人在重污染高能耗的環境下呼吸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疾病高發不下,生活亞健康狀態普遍存在。人口素質與日俱下,這都是落后的產業模式帶給我們的惡果。
看看污水橫流的街道,看看臟話不絕于耳的街市,看看一刮風塑料袋滿天飛,黃土蔽日的天空,看看連在修車攤給自行車打個氣都要搶氣管子不給錢的“大油”,真的很痛心。
我走過全國很多地方,那些發展迅速的城市,年輕人討論的是怎么樣賺錢、怎樣接受培訓,大眾話題是旅游、理財。而我們大同,大多數年輕人討論的是誰混的最油,西馬路和站東的老大是哪一個。這就是明顯的差距。
大同經濟何去何從?是仍然依靠豐富的礦產資源預支未來,還是充分發展地方特色,打造文明大同、旅游大同的名片?
我有以下幾個粗淺的想法:
1、利用大同地處晉、冀、蒙、京四地樞紐的戰略地位,改善交通,整合東關、南街、北站資源,形成全國鐵路貨運樞紐中心地位,鼓勵物流產業的發展。
2、打造環保城市、衛生城市名片,以環境衛生為基礎,大力發展旅游業。使北岳、云崗、應縣木塔、黃土高原自然風景形成一條旅游價值鏈,沿價值帶動大同土特產產業。如黃米、小米、莜麥、豌豆等綠色健康食品的增值產業。
3、依托旅游產業帶動特色餐飲,把大同的羊雜、銅火鍋、刀削面、炸雞、糕點、粗糧等做成產業化,以大同為中心,輻射到全省,前提是建立行業統一標準,打造優質飲食品牌。
4、規范和健全人才引進制度,這點是個幻想。大同每年輸出的大專以上人才在全省也是前列,但是回大同的卻寥寥可數,(說實話,誰不想回家啊)一個健全的、公正人才引進體系才是扭轉目前人才匱乏的根本保障。人才流動加快,建立各專業優秀人才儲備和交流中心,從大同往外輸送重工業、機械制造業人才,引進環保、旅游、金融產業人才,形成靈活創新的人才格局。
5、同煤集團投資多元化。同煤集團絕對是資金雄厚的大集團,但是如果只從眼前利益出發,僅僅在采煤業上進行發展,總有礦產貧乏的一天。所以利用資金優勢,投資旅游、日化、房地產、餐飲,不但可以使產業多元化,更代表一種社會責任感,可以解決就業壓力、搞活市場經濟大同老百姓需要這些煤炭帶給老百姓真正的實惠。
6、高校資源挖掘:大同是省內除太原、長治外。擁有大型院校的城市,高校是科研、人才培訓的基地,高校教師也有不少省內甚至國內的專家,利用高校人才結合大同實際,開展企業培訓、社會實踐等高校與企業互動項目,有利于人才的儲備與發展,其實教育產業也是重要的GDP增長熱點。
以上是我很不成熟的一些看法,請朋友們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