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關鍵詞解讀2013年中國樓市現象及發展狀況
發布時間:2014-01-27 來源:0352房網 編輯:張曉波
摘要:回眸2013年樓市,在眾多火熱市場中,樓市市場的狀況、現象以及調控政策的改變是最受人們關注的。作為影響國家經濟變化的一大重要區域,樓市的變化不僅僅牽動著開發商本身的利益,它的變化上則對于國家,下則對于百姓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從而為樓市打造健康的發展環境是一項十分具有影響力的工程。在2013年中,樓市又出現了很多的新名詞和新現象,那么,下面就讓我們匯總一下2013年的樓市熱詞吧。
“國五條”
國五條,2013年2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的五項加強
房地產市場調控的政策措施,被業界稱之為新“國五條”。
新“國五條”內容包括:完善穩定
房價工作責任制、堅決抑制投機
投資性
購房、增加普通商品
住房及用地供應、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
規劃建設、加強市場監管等五項內容。當然,新“國五條”對改善型需求造成了一定影響,提高了其換房成本。
國務院批準并對外公布的《關于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擴大個人住房
房產稅改革試點范圍”。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加快
房地產稅立法并適時推進改革”作為這個改革大綱中唯一涉及“房地產”方面的內容,成為了業內炙手可熱的談資。擴大個人住房房產稅改革試點范圍。消息傳出后,相關
城市二手房市場
成交量下降,但成交量的下降并沒有影響房價的繼續
上漲。2013年召開的三中全會,將房產稅擴容入議題,提出“加快房地產稅立法”。業內人士指出,下一輪試點可能有更多城市納入試點范圍。開征收房產稅,短期看有利于擠壓出目前市場的存量閑置房源,有利于市場的流通,長期看有利于房價的下降。
錢荒,指的是由于流通領域內貨幣相對不足而引發的一種金融危機。2013年6月上旬市場盛傳光大
銀行與興業銀行的同業拆借違約事件,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重慶、東莞、長沙、武漢等多城市相繼傳出
公積金政策收緊的消息。受銀行流動性趨緊的影響,不少城市銀行房貸業務收緊,甚至有城市傳出銀行停貸“傳聞”。錢荒對房地產業的影響有可能體現在開發貸和購房貸兩方面。“錢荒”效應造成銀行資金的緊張,多家銀行在信貸方面有意放慢節奏。房地產、基建類限制類
貸款的新增幾乎為零,而老客戶和優質客戶的貸款申請,也相應拉長了出款周期。
住房信息聯網
住建部計劃于今年6月底前,將
全國住房信息聯網擴展到縣市一級,聯網城市達到500個,F在已到年末,全國個人住房信息聯網還未完成。其實,住建部推進城市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始于2010年6月,初衷是聯網后住建部可以對聯網城市的房地產交易、個人住房產權信息變更等進行實時監控,公民名下“有無房、有多少房”一查便知,并為制定相應的樓市宏觀調控政策提供參考。早在2010年開始,住建部便著手建設全國房地產信息聯網系統,原計劃在2011年底實現40個主要城市聯網,但直到2012年6月底才實現這一目標。受多方利益糾葛,個人住房信息聯網出現推諉、瞞報
數據現象,至今進展十分緩慢。“我國個人信息保護制度不健全,人們擔心聯網就會泄漏個人信息也是聯網困難的原因之一。 ”專家表示。
新型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成為2013年關注度最高的話題之一。專家認為,從需求角度來看,“新型城鎮化”推進了
房地產市場的兩個方面。一方面,集中爆發的存量需求,另一方面,快速推進的城鎮化引發了同步飆升的增量需求。城鎮化過程中,農村人口向中小城鎮轉移、中小城鎮人口向大城市轉移、大中小城市人口向特大城市轉移,進而擴大城鎮規模,帶動城鎮購房需求。由此,我們可以推算,到2030年我國城鎮化率要達到70%,未來近20年還將有約3億人由農村轉移到城市。因此,這些新移民進城“住的問題”必須解決。假設人均住房面積為30平方米,那么3億人口的住房需求量將達到90億平方米。有業內人士認為,加快城鎮化離不開房地產行業的平穩健康發展,“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實施,將有利于房地產行業的發展。目前
一線城市房地產市場趨于成熟平穩,供求達到平衡,增長潛力有限,而二三線城市房地產受新型城鎮化政策影響,剛需劇烈釋放,市場結構合理,發展潛力巨大。
以房養老
2013年8月1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了“以房養老”這一新型養老方式,即為“住房逆抵押貸款”或“倒按揭”,是指老人可將房子抵押給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經過評估后獲得一筆款項,由金融機構按月發放給抵押人用于養老直到其身故。
雖然以房養老面的實行面臨著政策、房子產權及中國傳統觀念諸多困擾,但是“以房養老”作為一種金融產品模式可以彌補老年人多層次養老潛在的發展需求,如果試點成功,對于解決老年人養老資金問題,盤活已有房屋資源、擴大保險公司業務都有積極意義。這一政策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和熱議。
一線城市“地王潮”涌現
近年的
土地市場可謂炙手可熱。一二線城市熱點區域高單價、高溢價率地塊頻現,多地“地王”紀錄被屢屢刷新。9月4日,融創以創紀錄的7.3萬元實際樓面價拿下
北京農展館地塊,刷新了北京單價地王,該地塊樓面價已遠超農展館商圈目前4萬元/平方米
均價;9月5日,上海、杭州、蘇州同日出現單價地王或總價地王。被稱為“上海市中心最后一塊黃金地”的徐家匯中心項目地塊拍出217.7億元總價,不但刷新了上?們r地王紀錄,在全國也僅次于廣州亞運城地塊。杭州華家池3幅地塊以136.73億元被綠地、世貿、濱江等企業拿下,杭州總價地王誕生。
土地市場正在陷入悖論,不當“地王”就拿不到地,拿地就是“地王”。對未來土地供應不足的普遍擔憂也讓
房企強烈渴望把握住“地根”,從而在未來的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然而“地王”頻現的副作用則更為明顯,房價必然由此一路看漲,調控效應得到消解。
繼今年5月房企海外融資規模超越2012年全年后,房企海外融資的熱情仍然持續發酵。年內,多數上市房企已有融資計劃或進行了融資。據不完全統計,僅是進入四季度以來,包括萬達、旭輝、綠地、雅居樂、中海、
恒大在內,已經有超過20家房企進行了不同方式的融資,總募集資金大約220億美元。較低的融資成本是吸引企業“走出去”的最大動因;而在市場
調整期吸收廉價資金為下一步擴張做準備,則是終極目標。
從萬科宣布在美國籌建分公司到年底碧桂園在馬來西亞
銷售破百億,國內房企對于投資海外早已不僅限于“嘗試”,而是呈現爆發式增長。據不完全統計,包括萬科、萬達、綠地、碧桂園等國內大型房地產企業均已在海外落子,目前出海的國內房企已經達到十余家,累計投資規模超300億美元。不僅萬科之類的千億房企“出海”開發項目,一些小規模的房企也在尋求“漂洋過海”的機會。國內房地產市場由增量轉存量趨勢明顯,對房企利潤的影響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國內房企內外并舉、“兩條腿”走路勢在必行。顯然,內地房企的海外之路正越走越遠、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