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時候才是房產中介發展的黃金時期內?“當然是市場蓬勃發展之際”——大多數人都會這么回答,根據這一理論,現在調控正是最剛烈之際,顯然不符合傳統的發展觀念。但是如果我們以打破常規、逆向思維的理論來看,則未必如我們以經驗主義觀察的那般。企業發展的發力階段究竟該是什么時候歷來爭論不休,本文只是在當前市場環境下作一番分析,屬一家之言,供業界借鑒,也希望業內人士可以共同分享彼此心得,畢竟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行業。
市場興旺、交易量大漲之際,企業的資金鏈條、預期收入趨于明朗化,投資人的信心十足,愿意為企業發力搶占市場而投入人力、精力與財力做“加法”,憧憬著“開店就賺錢”的美好愿景,就好像啤酒坊都愿意在旺季囤貨是一個道理。而進入市場冷卻期(譬如現在),人們往往執行的是收縮策略,開始做“減法”。通過瘦身收縮成本,無論是否有充裕資金都忌憚于擴張、發展這一詞匯。
真的如此嗎?拋磚引玉,我說說我的看法,如下圖所示:當樓市進入上行通道,經營者看到未來一段時間的預期看好,開始擴充人員條組數、門店數,并加大投入推廣,這個發力的時間節點我們稱之為“A”,但是人員、團隊以及門店是需要一個育成期的,即使是借助“同業挖角”的方法尋找熟手,新進人員也需要一定時間適應企業的文化、管理模式,并對房客源進行一定的積累。等到這個門店和團隊育成穩定之際,也就是所謂的“B”,往往已經錯過了市場的峰值,甚至可能已經進入下行通道。換句話說,你還處于育成期(A到B的區間)時,成熟的團隊已經賺得盆滿缽滿,而你還處于磨合階段,還不容易成熟了,市場黃金時點可能已經過去了。
著同樣也包括哪些創業型企業,在市場發展態勢最好時期開始創業的企業或團隊,雖然理論上在一上手的時候就會有業務量的支撐,但是這個所謂的支承周期卻未必能夠持續較長時間,團隊不成熟管理還處于摸索階段時市場就進入下行,這還沒有考慮到有些創業者對未來一段時間的市場形勢估計過于樂觀,而在創業初期團隊根基尚不穩定之時就連續擴張。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為什么市場蓬勃發展時期創業的企業大多生命周期不是很長的問題。
未來的市場會處于一個“波”型發展期,起起落落曲線發展很可能會成為常態,如今這一波被稱為“史上最嚴調控”絕不是個結束,而只是個開始。所以,發展問題會始終困擾業界企業。

#p#副標題#e#
所以,市場低谷時期的應對絕對是個課題。如上圖所示,在市場進入下行期,大多數的企業會進入一個“冬眠”狀態,這并不是指企業會休眠,而是降低成本、暫緩發力,等待市場實際的成熟。此種環境下,人員招募相對比較容易,團隊成員也比較樂于接受一些新的管理理念或是作業模式以求“突圍”,即便不追加大筆預算進行擴張,一樣也可以稱之為一種“發力”,這個發力的起始點,我們稱之為“C”,如果在“C”這個起點發力,對新團隊進行技能訓練、專業知識訓練以及建立經驗與知識分享體系,難度會比旺季市場小得多,這種完善內部模式(甚至包括調整門店分布布局、吸納房客源尤其是房源積累、招募適格人才進行培訓)的過程在整個低谷期伴隨著這個團隊。直至成熟期“D”,而當“D”到來時,市場可能已經復蘇并進入上行通道
而一旦市場渡過低谷期,這一成熟的團隊立即可以披掛上陣。這個問題也解決了為什么有些企業死在了旺季來臨之際,一到旺季,企業又一次開始擴張發力,重新進入了“A”的狀態,挖角大戰再次上演,沒有在淡季對團隊有力維護、給予團隊成員信心的企業就面臨著人員流失危害,而那些淡季做足基本功的企業,正是兵強馬壯躍躍欲試狀態,人員對團隊有信心,離職概率反倒比較低。這一整裝待發的團隊可以在市場上行通道中保持十足戰斗力!
這有點像賣啤酒的商店,夏天啤酒銷售旺季來臨之際,商家往往會在春天就開始備貨,向渠道經銷商或是廠家下訂單囤貨,以求在整個夏天都有充足的貨源,而如果到了夏天時才開始備貨,那就可能面臨貨源不足、經常售罄脫銷,少賺不少錢的境遇。
只要市場處于波形發展中,那么從業者就不必擔心,這一波低谷過去一定會有下一波的峰值,從成本角度來考慮,在接近低谷的時段開始進行人員儲備、房客源儲備絕對是值得的,只是判斷何時是谷底絕對是個技術活。給予團隊以信心,是淡季環境下投資人要做的;給予投資人以信心,則是團隊在旺季要做的。這才是一個搭配得當的整體。在接近谷底時開始發力,性價比絕對要比市場已經發力時高得多。
有關淡季發力的話題,我會在后續博客中繼續發表自己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