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市場面臨十字路口:到底是要土地財政,還是要房產稅?在沒有第三個選項的情況下,房產稅成為相對不壞的選擇。
房產稅存在種種問題,卻是擺脫土地財政、建立稅收政府、調節財產分配收入的有力武器。我們必須在種種選擇中,做出對未來最不壞的選擇。房產稅是其中之選。
國土資源部網站8月20日轉發《中國國土資源報》文章,披露湖南、湖北的房產稅征收細則正在制訂過程中。但到下午6點,也許被市場的反應嚇壞了,網站撤下了這篇報道。8月21日,湖北省地稅局新聞發言人徐正云證實,房產稅改革征收細則正在制定中,具體的征收細節以及方案出爐時間還不清楚。8月22日湖北省地稅局發表公開聲明稱,該局沒有接到任何征收通知,更沒有制定相關細則。
無論是否撤下報道,無論是否官網辟謠,中國房地產市場面臨的十字路口選擇不會變:到底是要土地財政,還是要房產稅?在沒有第三個選項的情況下,房產稅成為相對不壞的選擇。
土地財政的惡果彰顯無遺,地方政府成為大地主,貪婪攫取土地資產的最高溢價,而后進行不可制約的投資,在一次性出售土地的過程中,中國的財富一次性使用完畢,其結果是中國在短時間完成了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高層建筑,而對這些建筑的功能定義不清。任何一個政府必須靠合法的稅收養活自己,提供公共服務,當政府以“大地主”的身份活躍在最重要的資產定價市場時,這一市場必然是扭曲的。
土地財政行到盡頭,公民對日益上升的房地產價格表示憤怒,無論是租售比還是房價收入比,均顯示房地產價格超過了普通人的承受能力。地方政府被視為房地產泡沫的最大受益者,失去了財政公平的基礎。去年房地產市場下行,土地流拍增加,公眾的視線第一時間轉向土地財政,很多人打賭政府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會挽救危險的房地產市場。這樣的推測并非無理,但也顯示了房地產領域公信力的喪失。
相比土地財政,房產稅起碼可以在合理、合法的軌道內,把政府納入到稅收的軌道上來。
#p#副標題#e#征收房產稅必然引發爭論,這是好事而非壞事。當前多如牛毛的附著在房地產行業上的稅費有必要進行清理,以獲得稅收的合法性與合意性,今后的地方財政可以擁有較為長期的來源。由于房產稅牽涉到千家萬戶,民眾有監督的自覺性。在最樂觀的情況下,房產稅可以推進中國地方公共財政體制的建設。
房產稅可以增強地方財政自主性,推進地方執政公平。房產稅是地方稅種,美國房產稅分為郡稅、城市稅和學區稅,各州的房產稅不一致,由地方根據本地的教育費用等情況決定。認為本地房產稅高的居民,可以搬遷到房產稅相對較低的地區。中國各地財政狀況不同,房價高低不同,地方政府可以根據本地的消費水平與房地產市場現狀、財政支出決定房產稅稅率,居民的選擇將顯示地方政府的決策能力的高低。
房產稅是柄雙刃劍:一方面,只有吸引更多的居住者與購房者,房產稅才能成為源頭活水;另一方面,房產稅天然就是住房投資的排斥力量,只有通過其他優勢才能吸引居民進入。以美國為例,紐約等地的房產稅比西部地區高,但紐約的經濟活力、就業優勢、教育資源等不斷吸引著優秀人才進入這一地區,實現自己的美國夢。
我國目前已推出房產稅試點的上海與重慶,稅率與目標各不相同,上海重在抑制新進入市場的投資性購房,而重慶著重抑制高端需求。但兩個地區推行的均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房產稅,兩地在推出房產稅之后繼續進行土地拍賣,而不是以房產稅取代土地財政,這樣的蝙蝠式房產稅缺乏制度推進價值,而具有試點時期的半投機色彩。
至于推出房產稅將推高房價的擔憂,不過是利益階層的忽悠,是對房地產金融的天大誤解。房產稅是對付房地產投資的殺手锏,增加房產持有成本,將迫使風險厭惡型的投資者離開這一最重要的投資品市場,任何一個房地產泡沫都是投資者主導下的產物,而不是剛性需求主導的結果。投資者離開,房價自然下行。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弊端在于兩極分化,投資者手握數套房,剛需者無法找到合適的產品,只有持有成本增加才能逼出存量房,當市場的空置率下降時,我們再看看,房價是上漲還是下跌?
根據媒體披露的信息,此次湖南、湖北的試點方案較為接近國際標準,與渝滬版本不同,個人已購的第二套存量房需要征稅,評估的定價標準為市場評估價,也就是說,交易過程中的陰陽合同價格不再被認可,政府將按照每年市場評估價格進行征收。全國3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的地稅官員開展為期6個月的房產稅稅基評估集訓,絕不是空穴來風。地稅官員培訓,說明為地稅;非經營性消費房產,說明征稅的標的;而主攻方向則是稅率與市場評估體系。提醒一下,上海等地的二手房交易稅費已經按照評估價征收,波瀾不驚,完成了轉變。
房產稅存在種種問題,卻是擺脫土地財政、建立稅收政府、調節財產分配收入的有力武器,我們必須在種種選擇中,做出對未來最不壞的選擇。房產稅是其中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