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近期種種跡象表明,本輪調控再次成為空調,可能又會有某些磚家對此又要大放厥詞,但是事實勝于雄辨,讓我們來看一下市場情況:
北京市住建委網站數字顯示,截至9月2日北京市新建住宅庫存為77104套。按照8月全市住宅成交量1.45萬套計算,這一庫存量去化時間僅需5個月,而這一數字創下有網簽記錄以來的新低。從2009年開始,北京商品住宅市場經歷了從快速去庫存化到庫存量告急的過程。庫存量在2009年1月曾達到14.43萬套的高點,可售面積也達到了1869.62萬平方米。之后,期房和現房的可售套數均出現了下降。隨著全國49個地級以上大中城市先后出臺“限購令”,2012年年初,北京新建商品住宅總數再次逼近13萬套。
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的一線城市2012年8月推地的面積超過800萬平米,環比增長30%,創年內新高。
8月北京73個在售公寓豪宅項目的平均報價為63492元/平方米,環比7月每平方米再漲274元,漲幅為0.4%;其中39個成交項目的成交均價為48961元/平方米,環比上漲7.4%;報價超過4萬元/平方米的公寓豪宅,共售出911套,環比7月大增32.4%;銷售總面積15.1萬平方米,環比上漲46.3%,銷售總金額74.1億元,環比大漲58.1%。公寓豪宅月銷售額首次突破7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對此,本人深感疑惑,北京哪里來的這么大的購買力,因為眾所周知,北京是限購的,北京的購購政策是對已擁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戶籍居民家庭、擁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無法提供本市有效暫住證和連續5年(含)以上在本市繳納社會保險或個人所得稅繳納證明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暫停在本市向其售房,所以北京的住宅尤其是豪宅,哪里來的客戶,這些豪宅的客戶別說2套,就是3套、5套也不止了。但結合一下前段時間的新聞就不難發現其中的奧妙了。今年4月有新聞報道,自從2011年2月北京市實行房產限購政策以來,所謂通過花錢就可以辦理購房資格的舞弊通道就有傳聞,而隨著中央有關部門和北京市住建委的摸底調查,這個舞弊問題漸漸浮出水面。現在的情況是造假可以說形成了產業,而且住建委內部的相關人員也參與其中,嚴重影響了限購的效果。去年造假的比例還相對較少,而此次檢查的結果卻是被抽查的通州幾個樓盤當中,假購房資格占比將近一半,某樓盤甚至高達三分之二,實在是不敢想像。所以在4月份“北京住建委某部門相關負責人被雙規。”紀委監察部門就此順藤摸瓜摸底部分樓盤購房資質造假的情況,而當時就有北京市住建委的人士透露,“一查了不得,購房資格作假規避限購令的情況十分普遍。”而在購房資格作假的背后是一連串的利益鏈。 “牽扯到住建委、開發商、房地產銷售中介以及專門偽造購房資格的人,非常復雜。”但是幾個月過去了,這么大的問題卻沒有下文了。這也就可以理解豪宅為什么會有人買了。
其實對于樓市政策來講,因為缺乏執行力而沒有效果的又豈止一個購房資格做假,2005年的7090政策;2010年的580萬套保障房;上海與重慶的房產稅征收;“一房一價”;新拆遷條例;保障房質量與申購問題;閑置土地處置辦法;價格控制目標不都同樣面臨沒有執行力的問題。所以只能說態度非不嚴厲也,政策非不明確也,手段非不強硬也,但是沒有執行力調控也只能是空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