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提起現在的房地產市場,“高房價”、“房奴”、“調控”等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這就說明當前我國的樓市絕對是“不健康”的,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價格的虛高。但是調控樓市不等于一味打壓房價,“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行不通的,“治病”要找準“病灶”。

調整供需結構才是“治病”關鍵
房價上漲的原因很多,成本增加、通貨膨脹、游資炒作都是房價上揚的推手,但是其根本原因還在于住房市場本身的供不應求。今年我國住房的竣工與銷售比是1:1.6,建設速度遠遠趕不上銷售速度,買房的人很多,買不起房的人更多,市場的需求遠遠大于供應,房地產市場的供需結構極度不合理。保障房的建設遠遠跟不上商品房,大量的保障性需求被推向商品房市場,市場供需平衡一下被打破,房價肯定會出現異常,房地產市場也就不會健康。所以說降房價不能靠打壓,加快保障房建設,從根本上調整市場結構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限購”只是為保障房爭取時間
現在樓市最火的“猛藥”就是“限購令”,中央出臺“限購令”并非是想要靠強制手段一次性解決房價問題,這是不可能的。“限購”只是強行壓制需求,短時間內緩解供需矛盾,但是這些需求并沒有被溶解,將來政策一旦放松,這些被壓制的需求就會集中爆發,后果將會十分危險。所以“限購”治標不治本,不是長久之策,市場問題終歸要靠市場來解決,解決住房問題的關鍵還是要根據需求加大住房供應。
目前房市的情況是商品房數量占到了整個市場的90%以上,而能買得起商品房的人又是少數,于是就會出現大量房屋空置,同時大量人沒有房屋的怪現象。住房是最重要的民生問題之一,房價過高已經引起社會關注,而建保障房又不是短期內可以完成的,所以中央才會先強行壓制房價上漲,然后抓緊時間補上保障房的缺口。“限購令”的出臺實乃無奈之舉,只是為了提供一個緩沖帶,為保障房的建設爭取時間。
保障房比例增加 “限購”才會結束
國家調控的重點在調整房地產市場結構,促使房地產市場走上健康的“雙軌”制發展道路,實現商品房與保障房齊頭并進,這是一個長期的發展規劃。由于我國房地產市場過去的發展偏離軌道,所以現在必須要糾正,否則后果不堪設想,因此,如果不出現意外,國家此次調控絕不會半途而廢。房價不是不能降,關鍵是怎樣平穩著陸,又不影響宏觀經濟發展。中央在實施“限購”的同時,也明令各地加快保障房的建設,給各地下發年度建設指標,央企也開始加入保障房建設的隊伍,這些都能說明調控的方向和重點都在保障房建設上。3600萬套保障房如果進入市場,將會對市場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如果大多數人的住房需求得到滿足的話,商品房的價格也就不會再受到關注,交給市場就好了。所以,調控在近期放松是不可能的,只有等明年相當數量的保障房建成后,“限購”才會慢慢退出。當然,保障房方面還有很多問題,建設、分配、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解決,這就又對政府的能力提出了考驗。
房價問題很重要,但卻并不是本次樓市調控的著力點,加快保障房建設,促進樓市結構調整才是調控的初衷。市場供需結構合理,釜底抽薪,房價自然回歸理性,所以對于調控成果不能急于求成,要多一些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