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中國人的投資渠道在世界上各個國家中敬陪末位的,而中國人對于財富的渴求在世界上似乎僅僅排在猶太人之后。從1949年到1978年,中國是地地道道的無產階級社會。那時,人們家中最值錢的東西,無非是收音機、縫紉機、自行車和手表等所謂的四大件。

改革開放之后的30多年,官方雖然并不正式承認中國存在著資產階級,但是,事實上,中國出現了一大批的富裕階層。越來越多的人手中有了可供投資的資本,但是,國家卻對民間資本的投資進行了種種限制,除了舉辦實體經濟之外,對于一般人而言,投資大約僅限于四個渠道,第一是股市;第二購買商品房,第三是銀行的理財產品;第四是投資奢侈品和藝術品。
中國的股市是吸金黑洞,中國人是全民炒股,全民虧損。據說,今年的中國股市已經蒸發掉了四萬多億人民幣,股民人均虧損高達七萬多元。如果從滬深股市建立開始至今,平均算下來,每位股民至少虧掉了一套商品房。中國的銀行理財產品如果說不是一個龐氏騙局,那么至少也不會給人們帶來良好的收益,那些所謂的理財專家和基金經理們,他們的主要心思不是為客戶獲得最好的收益,而是想方設法來賺取高額的傭金,盡管投資人虧損,這些金融蛀蟲們仍然心安理得地大把撈取傭金。中國的奢飾品和藝術品市場也同樣的不成熟,而且,這類投資只能是極少數的人的投資行為,與大多數的投資人毫不相干。
最終說來,也是這十多年來的經驗證明,只有投資房地產,特別是購買一二線城市商品房的人們,當初的投資都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回報與成功。盡管現在一二線城市的房價居高不下,盡管有些人在不斷地鼓吹房地產泡沫論,盡管政府對于房地產市場進行調控,一線城市主城區的商品房仍然是水泥黃金。這就是為什么房地產調控政策難以見效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