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摘要:在去年的文章《房地產六個月后會變天》中,我提出,隨著管理層對房地產泡沫的擔憂,一系列調控措施勢必出臺,這樣的調控措施再加上房地產自身的大周期,房地產市場將在6個月后迎來變天。最近有人問:你之前說的6個月后房地產要變天的結論有變化沒?
答案是:天已經在變。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6年最后一個月70個大中城市的房價數據顯示,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除了廣州環比上漲0.7%,北京、上海、深圳都出現了環比下跌的情況。二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環比盡管上漲,但比11月回落0.2個百分點,三線城市漲幅回落也很明顯。
而15個一線和熱點二線城市基本告別了去年前三個季度的瘋漲模式。其中,12個城市12月份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下降,降幅在0.1至0.4個百分點之間;2個城市環比持平;廣州市環比上漲0.7%,但已連續三個月漲幅回落。這是從官方統計的價格層面而言。
我在過去講過,70個大中城市的房價統計數據極為粗糙,基本無法作為投資和觀察房價的參考數據,但是,我也多次強調,70個大中城市房價走勢是能夠反映趨勢的。特別是環比價格的變化,對于判斷趨勢還是很有價值和意義的。
當然,我說的變化很顯然不僅僅指價格的變化。我所言的變天,指的是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的整體,在經歷了一個大的上漲周期后,從趨勢以及市場未來的基本面、政策以及在宏觀經濟中的地位,都將發生顛覆性的變化。當然,這種變化有些是主動而為之,但很多是因為市場本身今非昔比被動進行。比如,地方政府對房地產的依賴,要擺脫這種依賴,不可能靠地方政府的自覺主動,而只能在被迫無奈的情況下才會思變。
回顧一下去年房價飆漲背后的推手和邏輯:2015年“3.30”政策是房價上漲的第一推手,“去庫存”則吹響了房價上漲的號角;實質上寬松的貨幣政策為房價的上漲提供了充足的彈藥;高杠桿拿地導致的地王頻出疊加強化了房價上漲的預期。
這些因素輪番作用的結果,一方面使得熱點城市的房價在幾重推力的作用下超預期瘋狂上漲,另一方面,一旦預期形成,短期改變幾乎沒有可能。以致于每一次,每一個城市的限購似乎成了某種暗示,引發了購房者更大的上漲預期。投資客在地王和資產荒的雙重恐慌中高點搶房,房子在這種氛圍下已經失去了真正的居住功能,而是成了資本玩家的傳遞游戲。
盡管從去年5月份開始,“權威人士”、中央高層不斷警示房地產泡沫,但市場的瘋狂愈演愈烈,乃至到了9月底,被迫連夜出臺調控措施,強制為房地產市場降溫。當時我預判:按照政策周期與市場周期多年來的時間關系,本輪房地產周期應該在半年之后進入真正的下行通道。
為什么預判房地產會變天,根本原因不是因為政策,而是因為房地產基本面的巨大變化。今天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和過去比,無論是基本面,還是市場的絕對值,都已經站在了一個歷史的高點。在戶均擁有住房超過1.5套,人均擁有住房面積超過35平的情況下,房地產未來需求的空間并不會太大,而房價與收入的關系已經完全倒掛。
按照美國的標準,一個家庭如果每月在居住方面的負擔超過其收入的30%,就意味著這個家庭有嚴重的居住問題,而今天中國很多家庭在住房方面的負擔都遠遠超過這個比例。房價的上漲除了吹大泡沫,對于中國的城鎮化并無任何好處,投資性的需求一旦見頂,房價的回落就會成為必然。
特別是,我們必須看到中國房地產市場到了今天為止四大變局:
一是供求關系逆轉,除了極個別的城市,比如北京,90%以上的城市供需基本平衡,房地產作為最好投資品的歷史接近尾聲;
二是經濟和貨幣周期逆轉,過去18年中國房地產的周期和中國經濟搞增長的周期重疊發揮效應,中國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貨幣化加速的過程中,貨幣化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房地產泡沫的累計,這在很多國家都是如此,但是,這個周期在終結;
三是人口周期的逆轉,中國已經基本告別了過去的人口紅利,不久的將來,中國人口絕對下降的轉折點會到來,80后和90后兩個最大的嬰兒潮引發的住房井噴需求正在終結,未來中國的住房需求遠低于開發商炒作的數量;
四是國際資本流入的逆轉,隨著中國經濟高增長周期的終結,國際資本減緩流入中國,甚至流出中國,導致的結果就是人民幣單邊升值的結束已經開始流出,中國的資產價格將面臨重估。這些因素,我過去不斷的強調再強調。
這四個變局,也將成為中國房地產變天的重要因素。
在這些顛覆性的變化下,房地產的內核和基因也在悄然改變。
在中國城鎮化遠遠沒有完成的情況下,中國一線城市以及部分二線城市已經進入到二手房時代。根據鏈家地產發布的研究報告,2016年,全國二手房交易規模占住房交易總額的比例達到41%,比2012年提高了20個百分點。
報告顯示,一線城市二手房交易額是新房的2.1倍,北京、上海和深圳二手房成交金額分別是總交易額的74%、72%和60%。二線城市中,南京、廈門、福州二手房交易額分別占總交易額的52%、67%與60%。這些城市房地產市場正逐步進入二手房時代。
房地產市場進入二手房時代,是一個城市穩定的標志。
事實上,盡管中國的城鎮化還沒有完成,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每年新增住房的高需求還會持續,未來每個城市城鎮化帶來的住房新增需求將進入平穩增長期。
從增量進入存量,從一手房市場進入二手房市場意味著,無論是開發商的盈利模式,以及政府對房地產的依賴模式,都將發生顛覆性的變化。
房地產將加速回歸服務業的本質,將爭奪在住宅服務市場,特別是智慧小區帶來的大數據、智能家居、物聯網等市場拓寬產業鏈條,而政府也將從賣地模式,開始加快房地產稅的推動。
未來10年,房地產市場的這種變化,將使得房地產市場面目全非。我之前講的,80%的開發商會死掉的慘烈局面必將出現,但留下的,將會賺取中國城市和居住服務升級帶來的豐厚的紅利,他們仍然會活得很好。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未來的房價不會出現暴漲。由于中國城鎮化的畸形路徑,以及由于城市的行政級別導致的區域一體化的停滯和難以推動,一些城市資源仍然屬于稀缺資源,仍然是僧多粥少。比如北京,盡管強調2017年房價環比不漲,但在控制人口的壓力下,土地供應的實質短缺,一旦調控放松,一定會迎來再次瘋狂的反彈。所以,北京四環內的房價起碼在我們看得見的未來,仍然具有稀缺價值。
其他個別熱點城市的黃金地段以及教育資源集中的地區,和北京房價未來的表現也是大同小異。過去30年是農民進入城市,未來30年,是爭相進入優質城市,分享城市公務服務。城市的升級和城市的沒落交替進行,我們會看到一些之前的明星城市的塌陷式衰落。
文章的最后,我仍然強調:2017年形勢復雜前所未有,對你人生的重大決策而言,千萬不可輕舉妄動,除了生孩子要快,其他無論是辭職,還是買房,還是創業,都要慎之又慎。2016年我鼓勵大家買房子,2017年我呼吁高凈值人士減持房子,這和房地產的變天有關。對于一般人,什么時候可以買房子,我的答案是:再等半年,起碼應該在2017年上半年結束之后,再來評估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