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城鎮化加快推進、征地補償預期大幅提高,一些地方政府已經開始大規模收儲土地,耕地保護形勢異常嚴峻。
在當前形勢下,經濟發展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考量目標,“地根”成為有效的調節手段,土地一次次成為刺激經濟、保增長的手段,“以地為導”的發展模式不光吞噬掉大量的耕地,也為我國經濟轉型埋下重大隱患。
據有關部門統計,2012年二季度全國不同用途的土地平均出讓價格為:商業服務業用地為5728元/平方米,住宅用地為4522元/平方米,工業用地為659元/平方米。工業用地的價格僅相當于商服用地價格的11 .5%、住宅用地價格的14 .6%。這樣的供地價格結構表明,政府在出讓工業用地時絕大多數是虧本的。但為了今后的稅收和就業,虧本也要出讓工業用地。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表示,過低的工業用地供地價格,一方面使被征地農民和城鎮居民的利益嚴重受損,另一方面又引發相當部分工業企業可以不顧投資成本而無序擴張。這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一大原因。
“讓地方干部再不敢多占耕地用來搞建設。”一些土地問題專家說,改變“以地為導”經濟發展模式,關鍵是要改變目前外延擴張的用地模式,注重存量用地的潛力挖掘,通過集約節約用地在既有的土地上獲得更多產出,只有發展方式轉變,全社會用地擴展勢頭得以遏制,耕地被大量占用的情況才能扭轉。
國土資源部耕地保護司基本農田保護處處長王磊說,耕地保護,首先是要少占耕地,其次才是“優補”耕地,當前亟須建立兩項基本制度,約束地方少占耕地:把耕地保護納入對黨政領導干部考核,而且作為一項重要考核指標,用制度約束地方政府擴張“地根”的沖動;對地方黨政領導實行耕地保護離任審計,將耕地保護作為官員為官一方的重要評價指標。“耕地保護也是政績”,“耕地保護不能光喊口號,必須見行動,制度硬起來地方領導才真正重視。”
“劃定永久農田保護區,區域內耕地只增不減,以法律法規形式枚舉可以占用的例外情況,真正讓耕地保護制度成為不能碰、沒法碰的‘紅線’。”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副教授林堅、浙江麗水市國土資源局總規劃師趙力強等人建議,同時要因地制宜對地方進行考核和轉移支付分配,“永久農田保護區,耕地保護是第一位的,如果做得好,就應該認定為考核優秀,得到更多轉移支付,否則,在考核指揮棒下,耕地保護只能停留在口號層面”。
國土資源部農地管制處處長孫魯平表示,耕地占優補劣將一直存在,難以解決。相關專家認為,在占用耕地不可避免的情況下,必須通過最大限度提升造地質量確保耕地生產能力。
基層農業部門人員建議,在造地過程中盡快引入專業的社會化力量,改變目前部門主導、主辦的造地方式,向民間資本放開造地、土地整治項目,讓最會造地的人來造好地。
與此同時,在造地標準制定、實施、驗收上實行分離,即造地標準由農業、國土、水利等涉農部門共同制定,具體實施由國土部門實行招投標引入社會力量完成,驗收環節由農業部門主導引入社會監督力量共同完成,實現“造地的不驗收、驗收的不造地”,通過相互監督制約提升造地質量。
上一篇:大同市政府對太和路西側S1地塊項目建設土地征收
下一篇:征地拆遷波及16%家庭 90后農民工3.8%愿務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