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摘要:大量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中,會提高進城人口和家庭的收入,城鎮化過程就是增大城市人口、減少農村人口的過程,將人口從效率較低的農業部門和農村中吸引到城市,這是減輕貧困最直接的做法。
城鎮化會加重貧困對比,怎么理解?
馮奎:中國離高度城鎮化的狀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未來20年,按年均0.8個百分點的城鎮化增長速度,中國每年還要有近千萬農民進入城鎮,總人數會有2億多。
大量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中,會提高進城人口和家庭的收入,城鎮化過程就是增大城市人口、減少農村人口的過程,將人口從效率較低的農業部門和農村中吸引到城市,這是減輕貧困最直接的做法。
具體操作要注意什么?
馮奎:我國的城鎮化質量還不高,以前也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很可能因為推進方式不恰當,而導致局部地方的特殊人群返貧。
第一,城鎮中形成貧民階層;
第二,農村里留下數千萬失去勞動能力的人口,他們在農村的生活本身就有困難,如果再遇上自然災害、疾病,會重新陷入貧困;
第三,大量農民工在城市里就業,卻沒有享受城市公共服務,沒有取得城市戶籍。他們很容易受到經濟波動影響而失業,加上各種社會保障不齊全,原來的經濟基礎又比較差,重新陷入貧困。
通過城鎮化解決或改善貧困問題,是否存在一些誤區?
馮奎:目前,很多人在思想認識上對城鎮化作用理解不透。
第一,一些地方迫切提高地方的城鎮化率,趕農民上樓,通過整理土地的辦法將農民集中起來居住,短時間內造成城鎮化假象。由于沒有產業支撐,新的就業機會沒有形成,一些地方出現經濟發展停滯,不穩定現象。
第二,不顧現實條件推動城鎮化。比如有地方大張旗鼓地提出“城鎮上山”,需要生態保護的地方,禁止開發的地區采取了削山頭,要求農民上山造城,實際上破壞了小區域的自然地理生態。因為生態破壞導致頻發災害,容易重新陷入貧困。
“城里的農民或成新貧困人口”
貧困人口勞動技能差,就業壓力也大,該如何解決?
馮奎:一方面有序推進城鎮化;其次,政府不能撒手不管,要對他們進行就業能力的培訓提高;再次,創造一些條件,培育一些適合他們搬遷移民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技術要求不太高的產業,比如小型工藝品等產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些問題。
如何看待城鎮化中出現的新貧困現象?
馮奎:城鎮化中的新貧困現象不是傳統的農村扶貧問題。目前,城鎮化率名義上較高,達到51.27%,但被統計為城鎮人口的人群中,有大約2億多農民工,他們在城市并不享受完全的社會公共服務,收入也比從事相同勞動的其他城市居民要少40%-10%。這部分人大約有17%。
新的貧困人口可能有一部分出在“城市里的農民”身上。每年進入城市的農民工按1000萬人計算,其中估計70%-80%屬于貧困人口。從這個意義上,鄉村的貧困人口并沒有消失,而是轉移到城市中去了。
城鎮化意味著什么?
馮奎:城鎮化實際上是一個過程,身份意義上獲得城市戶籍,經濟意義是從事著非農就業,從長遠來說,城鎮化包括城市融入,就業方面獲得穩定的就業能力。從保障上,獲得城市市民應有的社會保障。從心理上,社會要創造寬松的環境,讓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當中去。
進入城鎮后,農民工從流動狀態變成相對固定狀態。一段時間,主要問題是要有住房;長遠來看,需要就業;更長遠來看,要能融入城市生活中去。城鎮化不是單一方面,要有很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