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摘要:業內人士表示到2015年,我國家庭住戶平均擁有住房可能會達到1.08套,中國住房最短缺時期已過。
似乎每個在外漂泊的浪子都在為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住房而打拼,又似乎每個浪子都說老家房子空著沒人住,那么我們到底缺不缺房子?
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答案卻莫衷一是。所有的房地產調控政策,目標都是平衡供求關系,從而促進市場穩定健康。如果連基本的住房需求都不清楚,難免影響政策的效果,造成資源浪費,甚至加劇市場的供求矛盾。摸清住房需求的“底數”,正變得越來越迫切。
“到2015年,‘十二五’末,我國家庭戶均擁有住房可能會達到1.08套。就全世界經驗而言,戶均擁有1.1套住房以后,住房市場的峰值就會到來。”中國國務院發展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任興洲說,“中國住房最短缺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有業內人士認為,上述這些估算可能還是低估了目前的存量房水平。由于房屋登記制度不完善,大量房改以前單位分配的公房和小產權房沒有進行有效登記,如果算上這些住房,存量房的數字可能更龐大。
也有專家指出,由于我國正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階段,未來10年到20年,住房需求仍然十分龐大。這其中既有城鎮外來人口的首次置業需求,也有居民改善住房條件的需求,從這種動態視角來看,或許中國的住房還將長期處于相對短缺狀態。
然而對于“戶均擁有1.08套房”的說法,不少人對此表示質疑,認為自己“被平均”了,生活中很多家庭仍在為何時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而發愁。
盡管我們已經在總量上告別了住房的絕對短缺,但不同城市、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住房供需狀況差別仍然很大,存在明顯的不平衡。
“如果說10年前各個地方都缺房子的話,現在不同城市已經出現嚴重的分化。”任興洲說,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和東部發達地區的二線城市住房供不應求比較突出,而很多二、三線城市尤其是相對欠發達的東北、西部地區也在大量進行房地產開發,這些地方應該說已經不缺住房了,今后甚至會出現供過于求的情況,存在一定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