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個城市購房給補貼 行政“托市”引公平質疑
發布時間:2014-11-26 來源:0352房網 編輯:木子
摘要: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對
樓市的干預不少,初衷均是為避免
市場大起大落,但一系列行政化舉措卻引發對公平性的質疑。
近日,沈陽市政府出臺的
購房補貼
政策引起廣泛關注和爭議。據了解,除遼寧沈陽外,江西、浙江、山東、安徽等20多個
城市在取消樓市“
限購令”后,先后出臺了購房補貼、契稅補貼等一系列提振當地
房地產市場的措施。
繼2014年6月呼和浩特率先取消限購后,絕大多數限購城市已跟進解禁。針對樓市新變化,一些地方又頻出新招,改“限市”為“托市”。地方政府購房補貼方式主要有三種:
調整普通
住宅標準。近期,
北京、上海等城市相繼調整了普通住宅標準。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認為,調整普通住宅標準后,契稅
優惠惠及面擴大,更多的剛需及改善購房群體將少繳納稅費,并獲得
貸款優惠
利率。
政府直接給予契稅優惠或減免。即通過對特定產品類型
樓盤,如精
裝修、綠色建筑項目、90平方米以下
戶型等的
成交給予契稅減免優惠。
政府直接發放貨幣補貼。如沈陽在冬季房交會期間,特別為購房者提供貨幣補貼:90平方米以下每平補30元,90-144平方米每平補貼50元,144平方米以上的每平補150元。江西有關部門也發文通知,除基本解除限購外,各地可對交易契稅、營業稅適當補貼。
行政“托市”引發公平質疑
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對樓市的干預不少,初衷均是為避免市場大起大落,但一系列行政化舉措卻引發對公平性的質疑。
人為影響市場預期。由于行政之手伸得過長,消費判斷往往與市場走向相悖,出現“買漲不買跌”怪圈。一些購房者表示,“政府救市”表明
房價處于下行空間,將繼續觀望。業內人士也反映,政府行為讓他們研判后市面臨不確定因素。
財政補貼、免稅有失公允。“那些購房者并非
住房保障對象,憑啥拿納稅人的錢來幫他們
買房?”沈陽購房者對沈陽補貼買房直呼不解。而對于沈陽大戶型補得多、中小戶型補得少的購房補貼政策,更有人質疑其“濟富力度大,濟貧力度小”。網友議論,政府出臺政策時應該約束好權力邊界,不能顧此失彼,“亂作為”。
有為特定對象牟利之嫌。2014年5月,媒體披露杭州要求商品住宅售價應與備案價一致,一旦降幅超過15%就需重新申報備案,被解讀為杭州對房價的“限降令”。
公共政策不能顧此失彼
一些業內人士和專家表示,“托市”手段亦應一分為二地看待。如對調整普通住宅標準和契稅優惠的做法普遍表示贊同,認為其是順應市場變化、讓利于民的舉措。
而直接用地方財政對購房者進行貨幣補貼做法卻值得商榷。專家認為,這是地方政府對微觀經濟的一種直接干預。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稅收政策研究室資深研究員梁季表示,公共財政對弱勢群體可以通過轉移支付進行補貼,用財政資金來補貼非固定對象購房者,顯然是不規范的,有失公平性。隨意對稅費減免緩,也會對微觀經濟運行造成直接干預。
政府對樓市伸出行政之手,顯然并非治本之策。專家建議,政府每出臺一項公共政策時,應該約束好權力邊界,不能顧此失彼。地方政府應在完善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同時,盡量減少對市場的行政干預,積極促進城鎮化和房地產業轉型,擺脫過度依賴
土地財政,重構穩增長惠民生發展新路。
住房城鄉
建設部有關負責人近日也表示,樓市要“去行政化”,近期應借市場調整機遇,把一些行政色彩比較濃的干預措施盡可能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