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摘要:國家統計局16日公布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45661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
關鍵時期我們采取了有力的正確的手段,既保障了人們的生命安全,同時又最小化的將經濟發展損失降到了最低。這是非常難得的,也是來之不易的。
由此可見,受客觀條件影響,經濟損失是有的,同比可以看出,但是很快便得到了恢復,環比也可以看出,二季度以向好的態勢在發展。多數專家普遍認為,下半年我國經濟仍將延續復蘇的態勢,但回升速度將有所放緩。
經濟增長與房地產政策的關系始終牽動著大家敏感的神經,尤其是某些專家,把房地產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過于神話,甚至認為沒有房地產就沒有經濟增長。
最典型的非北師大教授董藩莫屬,他多次場合表示,“房地產業既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也是支柱產業,還是先導產業。同時具備這三種地位的僅有房地產一個行業。盡快調整房地產調控政策,刺激國內需求,已經成為必需的、也將是最有效的對策。”
董藩認為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無可比擬。“房地產業對GDP的貢獻占比可達40%左右,放松政策就可扭轉困局。”無外乎還是他自己那一套房地產萬能論,“房地產業直接帶動了建筑、建材、規劃設計、鋼鐵、紡織、家電、家具、裝飾、綠化等幾十個關聯產業的發展。”
也就是說,董藩多次把房地產與經濟增長完全綁在了一起,認為沒有我房地產,經濟就很難恢復并增長。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是總是以此來要挾就有點目的不單純了。
但是回顧這半年,我們的房地產政策絲毫沒有動搖對“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個定位,依然穩如磐石。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部委層面,或者是央行及經濟日報或經濟參考報等官媒,都在多個場合強調房住不炒,并表示對調控的執行要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
再來看下半年,剛剛開始有各地樓市出現反彈跡象,調控就開始發揮作用。繼河北懷來縣限購松綁“一日游”后,已經有杭州、東莞、寧波等3個熱點城市出臺了調控收緊政策,在不利影響逐漸消退、整體市場基本復蘇、個別熱點城市樓市、土地市場成交火爆的背景下,這幾個城市的做法傳遞出下半年樓市政策走向的信號。
這是向市場傳遞出的最底線的思維信號。當前政策仍是以“房住不炒”為前提,若出現各類炒作等現象,政策升級和收緊都是大概率事件。
下半年房地產投資是否持續強勢?還要不要靠房地產拉動經濟增長?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回應,上半年房地產投資已經轉正,增長1.9%,但同時也要看到更多的房地產市場指標,如房屋新開工面積、土地購置面積、一些商品房銷售指標,目前看還處于下降區間。所以對下半年房地產的走勢還是應該持觀察的態度。
目前的政策是保持一定靈活性的,下半年會根據形勢發展,根據“六穩”的實現情況和“六保”任務落實情況作出適度調整。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經濟學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執行主任陳彥斌認為,就目前形勢而言,如果過于依賴房地產的發展來穩增長,將會進一步加大當前已經顯著的經濟分化格局,只是將短期困難推后至將來而已。房地產過度發展不利于資本結構的優化和資本質量的提升,從而不利于經濟長期增長。這不僅不利于我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更可能對經濟與社會發展帶來十分明顯的沖擊。
在房住不炒背景下,樓市持續調控,國家也不會容忍地方一直居高不下的依賴度,緊接而來的肯定會是產業機構的調整,未來買房并不是躺著就能把錢賺了,對于房地產投資依賴度適度上升的或許是一個信號,但對于過高的地區,就應當謹慎了。
國家屢次非常擲地有聲地傳遞了國家政策方向,也亮明了對房地產的態度。不是不需要房地產,而是不再過度依賴房地產,不再走經濟房地產化老路。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當然存在,也需要房地產,但是絕對不會中了一些專家“不放松調控限制就沒法發展經濟”的圈套。
況且我們的經濟增長目標也不再過分追求量的增長,而更加注重質量的增長,這也對未來房地產發展提出了新的期望,那就是從重量向重質過渡發展。逐漸擺脫對房地產的過度依賴是我們這兩年來取得的巨大成績,切不可再走回老路上,斷送我們的努力。只要有房住不炒的嚴肅執行以及因城施策的靈活落實,房地產也好,經濟增長也好,我們就不用擔心被誰給要挾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