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資金成為保障房建設的要害。在財政資金捉襟見肘的情況下,2011年以來,受貨幣政策影響,金融機構對保障房的支持力度十分有限。盡管央行、銀監會等部門多次要求金融機構要大力支持保障房建設,但實際落實情況并不理想。
在建設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地方財政不斷投入,有時也顯得力不從心。以東北某市為例,算上拆遷征收土地的成本,公租房的建設成本最低每平方米也要2000元,國家和省級補助占600元。“讓市級政府在無償劃撥土地的情況下,再補貼1400元,太難了。”當地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多數金融機構對貸款給公租房有所顧慮,但惟獨對重慶的公租房情有獨鐘。2011年前9月,重慶市公租房已向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融資500億元,并與社保基金達成協議,貸款45億元。不僅創造了歷史之最,也解決了保障房建設中的資金困頓。
對銀行而言,最大的擔憂還是公租房、廉租房等租賃型保障房,投資巨大,回報慢,風險大。綜合一些省份的測算,如果按照現在指定的公租房租金標準,在不考慮房屋維修、通貨膨脹因素等“理想狀態”下,公租房靠租金償還銀行貸款本息的周期,至少要18年,長的則達到30年甚至更長。對銀行而言,并非香餑餑。
2010—2012年3年間,重慶共將建設公租房4000萬平方米。按每平方米每月租金10元計算,每年租金收入有48億元。總共需要投資約1200億元,財政可投入350億元,貸款融資800億元左右每年利息40億元。這樣算下來,每年租金基本可以償還利息,余額用于保障房的管理。前5年不還本金的情況下,就可以實現當期的資金平衡。
5年以后,開始償還本金,公租房社區逐漸培育成熟,商鋪的價值開始顯現。重慶市計劃通過出售10%左右的商鋪,籌集數百億元。同時,對租住滿5年的居民,出售30%左右的公租房,又能籌集約400多億元,兩者相加,基本可以滿足償還貸款本金的需求,實現總投資的平衡。有了這種平衡和回報模式,金融機構自然會格外青睞。
“5年以后,公租房的新開工建設會從一個高峰期逐漸進入穩定期。財政穩定投入、穩定建設,可以實現輕裝上陣。”張定宇說,實行5年以后出售部分公租房,主要是為了解決現階段大規模建設時期的資金緊張。
“連社保這種風險控制極其嚴格的資金也能支持重慶的公租房,很說明問題。金融機構之所以支持,最關鍵的是我們有完善的資金平衡方案。”重慶市國土房管局局長張定宇表示。在重慶市平衡公租房資金的制度設計中,最核心的是公租房居住滿5年,將銷售一部分。